军迷圈

NASA小行星追踪部门警告,本周六早上8点,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观察室

"彗星撞地球"是人们常谈论的话题,可是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现在很少有人遇到。难道行星撞击地球就只是一个"梗"吗?其实不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频率很高,据科学家研究,在过去的近3亿年左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频率是前7亿年的3倍左右,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看到的流星其实就是行星"撞击"地球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在掉到地面之前,大部分都已烧成了灰烬。但是一般来说小行星撞击地球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若是体型稍大一些,就会对降落地造成严重灾难。科幻片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行星撞击地球以后会带来严重的灾难,甚至会导致物种灭绝。这其实并不夸张,比如在七年前的俄罗斯利亚宾斯克州就遭到小行星袭击,有1200多人因此受伤。

近日,NASA小行星追踪部门发出了警告:一颗直径约为200米的太空岩石正向地球飞来,时速高达124,900米/秒,专家预测,该行星将于北京时间2020年2月29日(本周六)早晨8时29分抵达地球上空。这一消息引起了众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关注。

据美国宇航局小行星追踪雷达证实,这颗太空岩石已被命名为"Asteroid 2015 BK509",它的直径相当于4个足球场!目前BK509正以"近距"轨道向地球高速靠近,科学家推测,此太空岩石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密切追踪BK509,研究人员称,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过程中,受到引力的影响,进入到太阳的1.3天文单位(AU)内,就可被视为近地天体。所谓近地天体(NEO)就是直径大于50米,是对其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因此有可能造成撞击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体的总称。NASA研究人员警告,行星的引力拖拽容易改变其飞行轨道,以至于将直接撞击地球!

天文学上的"近距离"与我们的认知差别很大,因为任何距离地球750万公里的星体都是潜在的威胁,因此天文学家对行星的大小、形状、质量、结构以及运行轨迹的了解和确定,都将有助于我们预知风险,提前做出应对准备。在已知的具有理论可行性的防御方案中,较为有效的是用太空飞船撞击行星,改变其轨道或是直接把它撞碎。而近地天体的特殊性,实施太空飞船撞击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因为两者相撞所产生的威力如同使用核武器。

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确实是难以避免,我们只能努力减小伤害和损失。在过去20年里,就已经发生了四次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除俄罗斯陨石坠落事件以外,东地中海事件、苏丹事件、印度尼西亚事件都因撞击发生地点远离人类居住区,从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危害仍不可忽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