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椭圆形和梯形机翼成为战斗机主流配置,外形奇特独具优势
文|谷火平
飞机之所以能飞上天,与机翼有着密切的关系,机翼是产生升力的重要部件,一般分为左右两个翼面,对称地布置在机身两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的工艺和技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加之发动机性能较差,飞机的飞行速度很慢,为了让飞机获得足够的升力并更好地对飞机进行控制,最早的飞机往往拥有上下两层机翼。不过,这种设计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两层机翼的存在会增加飞行阻力和飞机的重量,极大地限制了飞机的机动性。到了二战期间,随着技术的进步,两层机翼的设计几乎绝迹,奇特的椭圆形和梯形机翼成为当时战斗机的主流配置。
椭圆形机翼的代表当属英国研制的“喷火”战斗机。英国的技术人员之所以会为“喷火”设计椭圆形的机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椭圆形的机翼所产生的阻力是最小的,这能提升“喷火”战斗机的机动性;第二,英国皇家空军希望在“喷火”的机翼内部安装8挺机枪,即每一侧的机翼都需要容纳4挺机枪,这打破了设计人员对“喷火”最初的设计,一开始,设计人员希望“喷火”的机翼前缘能够更薄,但为了安装机枪,也只能让“喷火”战斗机的机翼前缘变厚。最终,“喷火”战斗机的机翼就成了椭圆形机翼,这款战机在二战期间表现突出,从侧面证明了椭圆形机翼的作用。
不过,椭圆形机翼并非没有缺点,这种机翼的缺点主要集中于制造阶段,其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很难制造,为了降低制造难度并尽量保留椭圆形机翼的优点,航空强国研发出了梯形机翼。梯形机翼的原理并不复杂,即用两到三个梯形构成近似的椭圆,这样做既能保留椭圆形机翼减小阻力的特性,又能降低制造难度。二战之中,采用了梯形机翼的战斗机主要有美国的P-51、苏联的杜-2和日本的“零”式。
可以发现,无论是椭圆形机翼,还是梯形机翼,它们都几乎与飞机机身垂直,被称为平直机翼,除了便于安装,平直机翼也能为飞机提升最大的升力,其缺点是不利于飞机的高速性能。当装有平直机翼的飞机进行高亚音速飞行时,其机翼前缘会提早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增加。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英国等航空实力雄厚的国家开始研制超音速战斗机,这些国家在飞机的试飞过程中发现了平直机翼的不足。解决的办法便是增加飞机机翼的后掠角度,这可以很好地延迟“激波”的产生并减少阻力。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超音速战斗机大量服役,这些战斗机几乎都采用了后掠翼。
为了获得更快的飞行速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超音速战斗机机翼的后掠角度越来越大,这在提升战斗机飞行速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战斗机的可靠性,为了提升战斗机的可靠性,设计人员不得不加重钢梁、加厚蒙皮,但这种做法加重了战斗机的重量,进而影响了战斗机的速度。为此,航空强国的技术人员把后掠机翼的前缘和平直机翼的后缘结合起来,设计出了三角翼飞机,三角翼飞机的两侧机翼连起来就是等腰三角形,这种设计大大增加了当时的飞机的刚度。知名的超音速侦察机SR-71“黑鸟”便采用了三角翼,它能够以3.5马赫的速度飞行,很好地兼顾了飞行速度和机体的可靠性。时至今日,各国战斗机的机翼形状已经与二战期间的战斗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类科技进步的速度可见一斑。(开云霁)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