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人类史上第一支“太空舰队”即将诞生,哪种武器将成为“杀手锏”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武器正能量

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来,世界各国都先后参与到了外太空的探索与竞争。特别是在国际空间站的技术基础上,一些军事、航天强国开始将大批量打造自主大型空间站列入全新的太空计划。根据相关报道显示,目前这些新型自主大型空间站的吨位将保持在200吨左右,并且在动力系统、防御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融入大量黑科技。一旦相关技术成熟定型,未来将有大批空间站升级为太空飞船,在外太空军事化的潮流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的太空舰队即将诞生。

客观来说,人类在探索外太空的进程中,建立国际空间站堪称一大壮举。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共有美国在内的16个国家签署了《空间站政府间协议》。由于国际空间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而非一个简单的航天器。其最终定型后的总重量就达到了320辆汽车总重量的水平。因此,仅仅依靠一枚火箭单次发射并不能完成整个空间站的组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个建设阶段(1994-1998、2998-2001、2001-2006),耗时长达十年,先后进行了3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才最终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的组装。成型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重量超过400吨,先后有200多名各国宇航员在此工作生活。可以说,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为人类探索外太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尽管国际空间站建立的初衷就是资源互补、技术共享,帮助人类共同进行太空探索,但对于很多航天强国来说,他们的目的绝非这么简单。众所周知,由于地球资源日益匮乏、人口日益膨胀,“星际移民”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当然,在探索浩瀚宇宙的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的情况让整个探索工作变得充满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仅仅是近10年以来,国际空间站就屡次受到陨石、太空垃圾等各种不期而至的打击,损失非常巨大。因此,以空间站为起点进行军事化升级,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

仅仅从技术角度来说,将空间站进行军事化升级的确有着可行性。不过,以目前国际空间站的多国家合作模式来说,这种极为敏感的军事合作前景并不被看好,一直以来,各国对于本国航天科技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都有“藏私”的习惯,各个国家技术水平程度的高低不同,也直接限制了合作项目的落地和推进。另一方面,仅仅是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就耗费了超1000亿美元。因此,在打造未来的太空舰队方面,仅有几个航天强国拥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实力。与此同时,不受制于他国的自主大型空间站,也将成为未来太空舰队的全新基石。

早在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正式提出了太空军的概念,并且在今年正式宣布太空军成为美国第六大兵种。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发展迅速的日本,也在今年元旦期间将航空自卫队更名为航空宇宙自卫队,大有全面进军外太空的气势。此外,包括法国的“航空与太空部队”计划、俄罗斯的空天军等,全球主要的航天大国纷纷开启了太空军事化进程。作为未来太空军作战体系的核心,军事化空间站的出现,除了将用于地球内部的军事目的之外,很大程度上将聚焦外太空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空间站的动力、防御性、基础设施等细节进行不断升级优化之外,各国围绕着未来太空舰队的打造,正在逐步推进众多太空武器项目的研发,包括动能弹、电磁脉冲发生器等众多充满科幻色彩的新型武器,都有望成为未来太空舰队的杀手锏。当然,随着众多太空舰队的出现,人类是否能够继续团结一心,向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迈进,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