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登陆作战时必不可缺的装备,实现海上开炮,63式坦克生来就不平凡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谷火平

在两栖作战体系中,水陆两用坦克是登陆作战时必不可缺的重要装备。二战刚刚结束后,苏联就研发出了大名鼎鼎的PT-76两栖坦克,并出口到众多国家。其中,中国军工科研人员在充分借鉴PT-76两栖坦克设计灵感的前提下,结合国产62式坦克的设计特点,成功研发出国产第一款水陆两栖坦克63式坦克。由于配备了新水道夹层水上冷却装置,63式坦克即便在水上也能以喷水推进的方式快速行进,并且具有超强的抗风浪稳定性。此外,它配备的62-85Tc型85毫米口径线膛坦克炮甚至能够实现海上开炮。在近半个世纪里,极不平凡的63式坦克(及其改进型63A)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水陆两栖坦克。

​客观来说,在轻型两栖坦克研发方面,苏联一直走在世界前沿。早在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就已经先后研发并装备了T-37、T-38、T-40等多款轻型两栖坦克。值得一提的是,和苏联人一直奉行的“暴力美学”研发理念相比,由于当时两栖坦克并没有得到苏联军方的高度重视,因此普遍采用了轻质装甲,武器也只有一门坦克炮。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些轻型坦克很快就被德军的钢铁洪流所吞没。二战后,苏联在研发新一代轻型两栖坦克PT-76时,充分考虑到了二战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了PT-76的装甲防御性和火力输出能力。不过,由于其暴露出的速度慢(最高时速仅为27英里)、主炮口径小(76毫米坦克炮)、作战效率低等缺点,这款轻型水陆坦克的市场推广并不算非常成功,除了华约阵营中的一些东欧国家引进之外,中国算是当时比较大的海外客户。

​由于中国军工科研人员在设计国产第一代水陆坦克时不仅借鉴了PT-76的设计特点,还充分考虑到了国情,提出了以国产62式坦克为模板的设计方案。因此,最终在PT-76的基础上改进研发而成的63式坦克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特别是在最为关键的火力方面,63式坦克相较于PT-76进一步提高了主炮口径,装备了国产62-85Tc型85毫米口径线膛坦克炮。此外,在火力辅助方面,63式坦克的炮塔上还加装了12.7毫米高射机枪,进一步加大了火力输出和覆盖能力。

​在动力系统方面,63式坦克也摒弃了PT-76的标配V-6水冷式柴油发动机(仅有240马力),而是采用了高达400马力的强劲发动机。实测显示,63式坦克的陆地最大时速为40英里,水上航速也达到了7.5英里。与此同时,它的陆地最大行程370公里,水上最大行程120公里,完全符合两栖作战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军工科研人员为63式坦克的发动机配备了新型冷却循环水装置,可以有效控制发动机的循环水温,因此63式坦克完全可以在水上突进中开炮射击。此外,整个坦克的结构重心设计得非常低,在水面突进是非常稳定,缓冲和减震性能都很出色,受到风浪因素的影响很小。

​自上世纪60年代服役后,63式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得到军方的充分认可。此后,它还衍生出众多升级车型。其中,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63 A式配备了105毫米火炮,并加装了计算机火控系统、激光测距仪、夜视和GPS导航系统等各种现代化装备。动力系统方面,随着国产520马力新型可变功率柴油发动机的升级换代,63A的陆上与水上的行进速度与机动性能也进一步提升。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先后生产了1500多辆63式坦克及其衍生型号。除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大量装备之外,巴基斯坦、苏丹、越南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引进了这款性能出色的水陆坦克。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05式两栖战车服役之后,63A坦克依然没有完全退出现役。由于专门研发两栖坦克的国家越来越少,性能至今不算落后的63A更是显得独树一帜。(舍娃)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