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印度弹药库爆炸:或是管理无能,或是掩盖贪腐毁证据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候知健

前几年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布尔冈地区的“中央弹药库”发生两次爆炸,导致严重伤亡。该弹药库是印度最大和核心的储存设施,号称亚洲第二大,保存有布拉莫斯等重型武器。

毫无疑问,在没有不可抗力因素——比如遭遇超出设计要求的重型钻地武器攻击,或者烈度超乎想象的地震等情况下,弹药库出现爆炸必然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责任事故,责任在弹药库的管理方。但只追到这一层是不能算完的,因为人为因素,那也还分“过失”和“故意”。

图:布拉莫斯导弹。

在弹药库里,最危险的并不是TNT这种有“老黄牛”之称的炸药——只有在大量堆积的情况下,TNT起火才会从长时间的持续燃烧转化成爆炸;即使是黑索今这些不太安分的高性能炸药成品,也远没有敏感到一点都碰不得烫不得的程度。

弹药库里最危险的,是各类起爆器材(比如雷管),以及带有起爆器材的弹药(比如具备引信机构的导弹),和空气中悬浮的火炸药颗粒、燃料蒸汽。起爆类物品本身的目的,就是用很小的输入能量(撞击或者高温)激发它爆炸,然后再去引爆整坨的炸药。

因此从原理上它们必然就是敏感的,只能靠各种附属的安全机构设计(引信绝大多数设计和制造成本都在这上面)和规章制度限制,使它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工作。空气中悬浮的火炸药颗粒、燃料蒸汽同样敏感。

然而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的,不要说一些看起来繁琐而又苛刻、甚至给人以“并没有什么卵用”的规定——比如禁止穿着化纤类易产生和蓄积静电服装,释放身上静电的要求;甚至连严禁烟火都做不到,禁区抽烟这样明显作死的事情也屡有发生——各国弹药库事故里总是少不了这样的勇士。

由于弹药和弹药库本身的安全设计冗余,作死未必马上会死——就好比行人横穿高速公路也不会每次都必然被撞死,运气好的人一辈子不怎么讲规矩还能混个全手全脚安然退休的并不少。实际上相当多弹药库都是一直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隐患(比如通风和降温系统工作达不到要求)和征兆中运行的,直到有人作死过头,或者运气用光。

而另一种更糟糕的情况就是,历史上各国在和平年代里,弹药库爆炸事故里有相当比例都是蓄意人为的——而且这些蓄意事故里,恐怖分子或者敌国特工这类“反x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情况寥寥无几,大头反而是自己人为了湮灭贪腐的证据。

比如上面来最高中央的钦差核查,而库里有大量弹药都被倒卖出去了,或者只是名义上采购了但钱钱都被私分了实际上并无货物入库;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自己先把弹药库给炸了——推出几个人判刑几十年,甚至死一两个人,总好过东窗事发落一地人头。

这种把戏从千百年前就一直有人玩,比如自古粮仓起火,多是为了掩盖粮米不对账、陈粮/劣质粮冒充新粮/优质粮。在八十年代以来,苏联/俄罗斯大大小小弹药库就没少干出这样的闹剧,枉死了一批又一批的不知情者。印度军队从来不以清廉著称,这样一支曾有用饲料冒充军粮的奇葩劣迹的队伍,真算他们真把自己最大的弹药库给点了,也不见得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