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杀手锏”毫米波雷达问世,可无视强电磁干扰,领先世界五年

军迷圈官微
文|吾评武愿
毫米波雷达是指其电磁波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探测雷达,毫米波工作频率通常为30到300HGz,波长是1到10毫米,处于微波与远红外波交叠的范围,所以毫米波雷达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微波探测和光电探测的优点,同红外、激光等光学探测系统相比,毫米波雷达受到尘雾、雨雪等天气的影响较小,穿透力较强,可以全天候工作,同厘米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具有重量和体积较小、精度高、空间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同微米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具有定向好、波束窄的优点,不易被干扰,性能可靠,可以在强电磁环境下工作。

同时,毫米波雷达在空气中消散的较快,视距较短,所以军事领域的战舰、战机等需要长视距探测的装备一般都没有融合毫米波雷达,而对近视距探测精度要求较高的直升机、近程导弹、坦克装甲车等武器以及中远程导弹的末端制导都广泛应用了毫米波雷达,比如直9和直19直升机、阿帕奇直升机、99式坦克、AS28导弹、沃思普导弹、小牛导弹、海尔法导弹、蓝箭21导弹等等,同时,地面防空系统融合毫米波雷达之后,可以探测到20到50公里距离内的隐身战机。

在民用领域,毫米波雷达的应用起步较早也更加广泛,自上世纪,毫米波雷达就已经在高档汽车中被应用,现在被广泛应用在汽车的ADAS系统中,无论是车辆配备的激光雷达、影像、超声波都非常容易受到雨雾等天气环境的影响,而穿透力较强的毫米波雷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ADAS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高效的进行盲点监测、辅助变道、自主巡航控制、防撞报警等等,而且,相比于激光雷达系统,毫米波雷达装置的价格也比较低廉。除了汽车,毫米波雷达还可以替代传统的X光、红外光、金属探测等,用于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安防检查。

而毫米波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回旋管,回旋管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由美国发明出来的一款相对论电子器件,其能稳定的工作在高频率波段,所以在高功率毫米波的开发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相比于西方,我国的毫米波技术发展较晚,虽然经过奋起直追后,我国生产的毫米波雷达性能达到了世界一流,但回旋管却一直以来是从国外进口,而就在前段时间,被誉为“中国真空电子学之父”的刘盛纲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我国第一支回旋管,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其性能大致领先了其它国家5年左右,被誉为“杀手锏”一般的技术。

刘盛纲院士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电子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电磁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3年,他获得了K.J.Button这一国际电磁波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成为了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同时,刘盛纲院士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太赫兹波领域的先驱,太赫兹波是工作在0.1THz到10T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处于微观光子与宏观电子的过渡区域,是电磁波所有频谱中最后被开发也是最难被开发的资源,1990年,刘盛纲开始研究太赫兹波,2005年,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召开了国际“太赫兹波的新发展”大会,确定了太赫兹波未来的发展方向,2007年,刘盛纲奔走相告促成了我国设立973项目,开始大力研究太赫兹波,2016年,刘盛纲获得了国际太赫兹学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