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为何只有中美俄才算真正的大国?其他国家与三大国,差距在哪?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谷火平

世界大国,这是任何国家都向往的一个词。不过真正能够成为"世界大国"的,却少之又少。目前全球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堪称"世界大国",即使英法两国也只能称之为"中等强国"。尽管有很多文章已经介绍了成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比如国土、人口、经济规模等等。不过,要成为被人敬畏的世界大国,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具备毁灭世界的强大武力——毕竟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丛林世界",只有手握大棒,才能慑服其他国家。而中美俄能够成为世界大国,是因为目前只有这三国才拥有完整的"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

所谓"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是指同时拥有陆基、海基和空基战略核武器,能够对任何国家发动全方位核打击的核力量,因为战略核武器依照其运载工具的差异,可分为陆基型、海基型和空基型三种,而三种战略核武器都掌握的国家,就是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目前全球战略打击能力最强的无疑是美国,而美国战略核武库中力量最强大的,无疑是著名的"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虽然不是迄今为止吨位最大的核潜艇,但是却是迄今为止,单艘威力最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一共建造18艘,目前有14艘在役,而最早的4艘则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目前美军现役的14艘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每艘携带24枚"三叉戟D5"型战略核导弹,每一枚"三叉戟D5"导弹携带8枚10万吨TNT当量的W76型核弹头,这样一枚"三叉戟D5"型导弹就有80万吨TNT当量,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所搭载的核弹总计为1920万吨TNT当量,大约相当于1280枚广岛原子弹的水平。因此,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堪称世界第一强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

虽然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最强大的部分,但是相对而言,俄罗斯的陆基战略核武器,却是整个蓝星的最强存在。和美国不同,俄罗斯有着广袤的国土,而且由于其国土大多处于苦寒的高纬度地区,因此为俄罗斯提供大片的便于部署陆基战略导弹,但又能有效确保隐蔽性的广阔国土。所以从苏联时代开始,俄罗斯的陆基战略导弹就是世界顶级水平,在今天,陆基战略核导弹依然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中最强大的组成部分。在苏联时代,俄罗斯就装备着世界最强大的,北约将其敬畏的称呼为"撒旦"的SS-18型洲际战略导弹。

SS-18型战略导弹发射质量超过200吨,是目前服役中质量最大的洲际战略导弹(即将让位于接替它的萨尔玛特),它的有效载荷高达8吨,射程可达1.6万千米,可以携带1枚2000万吨的热核弹头,或者10枚75万吨的分导式核弹头,其TNT当量最大为2000万吨,超过了美国"三叉戟D5"导弹的1920万吨,居世界第一。如今俄罗斯用于替换"撒旦"导弹的全新"萨尔玛特"导弹最大起飞重量提升到209吨,而有效载荷也从撒旦的8吨提升到9吨,其单枚导弹的打击威力无疑相对于撒旦导弹又有巨大的提升。"萨尔玛特"是目前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库中威力最为强大的战略导弹,凭借着萨尔玛特的巨大威力,以及4000枚库存的核弹头,俄罗斯在经济已经落到世界第八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世界大国的地位,其庞大的战略核武库显然功不可没!

相对于美俄而言,我国的战略核武库规模是最小的,因为我国奉行的是"最低限度核威慑"政策。在现实的核战争中,毁灭敌国100次和毁灭敌国1次,实际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超过一定程度的核军备其实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本着这个原则,中国的核武库虽然是三大国中最小的,但是中国却掌握着全球仅次于美俄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力量,这是中国能够跻身大国行列的根本条件。

目前除了美俄两国,只有中国依然装备着可投掷核弹的重型轰炸机。我国的轰-6型轰炸机虽然是仿制的原苏联图-16中型轰炸机,但是发展到轰-6K型时,已经对其内部80%以上的部分进行了全新设计,并换用了全新的发动机,说是全新设计也不为过。轰-6K型轰炸机最大载弹量超过15吨,最大航程则达到了9000千米,已经非常接近1万千米的战略轰炸机航程标准,因此也被称为"准战略轰炸机"。

今年建国70周年国庆展示的全新轰-6N型在原先轰-6K基础上增加了空中加油管,至此,轰-6型轰炸机通过空中加油可以实现突破航程1万千米的标准,成为真正的战略轰炸机。同时根据媒体透露的消息,我国已经为轰-6研制出可以空射挂载版的弹道导弹,该导弹类似于俄罗斯"匕首",但是射程和载荷都远大于"匕首"导弹。在装备了可以携带核弹头长剑-20巡航导弹和新式空射弹道导弹后,轰-6轰炸机正式成为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中的空基核力量。

目前就全球而言,只有三大国具备完善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剩下的英国和法国,都只剩下海基战略核力量,而印度的核潜艇依然在港口瘫着,不知道哪年才能服役……所以,如今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堪称"世界大国"。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