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军火箭弹走火,差点报废2艘航母,其中一艘还是核动力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观察眼

在美国海军航母发展史上,1955年服役的“福莱斯特”号(舷号CVA-59)是“福莱斯特”级航母首舰。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美国战后的第一级大型航母。令人唏嘘的是,作为一艘性能出众的多用途航母,“福莱斯特”号航母没有在战争中遭受任何损伤,反而因为其搭载的舰载机发生起降事故,引发了航母大火。最终,在1967年发生的这场意外事故中,美国海军损失26架战机,另有上百人失去生命。不仅如此,美国海军后续花费的维修费用,高达7200万美元。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内部围绕国防预算的划拨和分割产生了巨大矛盾,美国陆军和空军就将矛头直指美国海军,认为其毫无节制地建造大型航母,浪费了众多资金和资源。最终,在各方压力下,美国海军改变了原本设计建造大型航母的计划,转而建造一批中等规模排水量的航母,“福莱斯特”级应运而生。自“福莱斯特”级开始,美国海军也正式将CVA的舷号代号作为攻击型航母的标配。

排水量6万吨的“福莱斯特”号航母战机携带量最高可达80架。由于当时众多新型喷气机开始服役,该航母就搭载了F-4“鬼怪”战斗机、A-4“天鹰”攻击机等众多新一代战机。1955年服役后,美国将“福莱斯特”号航母派往越南战场,主要承担远程轰炸任务。1967年7月29日, “福莱斯特”号航母按照既定方案来到越南附近海域,准备对划定的目标进行新一轮远程打击。

不过,就在其舰载机第二轮弹射起飞时,意外的一幕发生了。一架F-4“鬼怪”战斗机在准备滑翔升空时,其机翼部位挂载的一枚 “阻尼”火箭弹在毫无征兆下突然自动发射,并且准确地击中一架A-4攻击机的油箱。顷刻之间,火箭弹就引爆了飞机油箱,大火迅速蔓延到整个航母甲板。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由于当时“福莱斯特”号航母处于执行任务状态中,因此弹药储备十分充足,甲板上的各型号战机都全副武装。特别是很多战机挂载的1000磅航弹,开始在大火中接二连三的殉爆,进而直接将航母甲板撕开一道口子。顺着这道口子,从甲板上战机油箱中泄露的燃油混合着大火开始向航母内部蔓延,并且很快就将航母的人员居住舱变成一片火海。

发现“福莱斯特”号航母发生大火后,美国海军在附近海域的多艘舰船纷纷赶来救援灭火。除了紧急救援被围困在大火中的舰员之外,一些护航舰船还利用自身的水管向“福莱斯特”号不断喷水。最终,耗时一个小时,甲板部分的火势才被控制,但航母内部已经完全成为一片火海,最终耗费了12个小时,才完成了这次救援行动。

毫无疑问,这场不期而至的灾难,让“福莱斯特”号航母遭受重创。事后统计,“福莱斯特”号航母的舰载机中共有26架直接被毁,另有31架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返厂大修。人员方面,死亡与受伤的人数接近200人。由于航母完全无法再使用,美国海军不得不将其拖回本土进行大修,整个维修费用达到了7200万美元,以如今的币值来看高达数亿美元。

福莱斯特号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美国尽管耗费巨资重新修复了福莱斯特”号航母,但不到两年之后,相同的一幕再次发生在美国航母身上。1969年的1月14日,同样因为“阻尼”火箭弹意外触发,美国海军 “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发生火灾事故,造成8名舰员死亡、5架飞机报废,经济损失高达5.6亿美元。两次火灾让各国的航母设计师,都开始重视起航母防火技术,对今天的影响一直存在。

企业号大火现场

当然,和“倒霉鬼” “企业”号航母相比,修复后重新服役的“福莱斯特”号航母还算顺风顺水。它先后参加了“入侵格拉纳达”行动、海湾战争等实战,并在90年代正式退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退役后的封存保养维护费用过高,美国政府曾经以1美分的价格对外抛售,希望甩掉这个昂贵包袱,但一直无人问津。直到2013年,“福莱斯特”号最终以破铜烂铁的价格被转卖,被一家美国民间公司正式拆解。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