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文明与工业的碰撞!大舰巨炮的巅峰时代,德国造出一系列的经典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军情观察室

战争与和平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辉煌壮丽的战争史。随着每一次战争的碰撞,不断的刺激着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岁月的涤荡,一些原来极具有战略价值的军事要塞逐步蜕化他们的军事职能,转而成为见证人类文明与工业发展水平,战争与和平演变的现实载体,比如巍峨的军事要塞——城堡,谁能想象到现在这些风景宜人的城堡,曾经是流血厮杀的战场。作为那个时代最佳的防守设施,有盾必然激化了矛的进化,城堡的诞生自然刺激了攻城武器的发展。

多瑙河及布达城堡区, 始建于1247年是为了抵御蒙古人入侵而修建的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欧洲军事要塞,现在已经是游人如织的著名景点

在城堡的迅猛发展下,传统的攻城武器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战争需要。在城堡发展迅速的公元1000年左右,在世界的另一端的神秘的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门身管火炮,之后随着元朝时的对外交流,使中国的火炮技术传播到了西方。在西方的城堡时代的要塞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大量的修筑了与城堡一脉相承的军事要塞。火炮传播至西方后主要的设计思想之一就是攻坚,也就是打击要塞内部的敌人。因为火炮的发展与火炮制作工艺水平、弹药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息息相关,所以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终于在十八、九世纪进入了火炮蓬勃发展的时期。

超口径火炮的诞生

《海权论》作者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启了大舰巨炮时代

在19世纪末,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出版了著名的军事名著《海权论》,自此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大舰巨炮的时代。随着蒸汽机、螺旋桨、船体设计为代表的造船技术日益成熟,火炮设计技术经历了数个世纪的积淀,也到了技术井喷时期。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追逐大威力,超远射程的火炮设计成为主流。在1906年英国海军"无畏"级战列舰搭载在10门305mm舰炮服役震惊了世界,这艘战舰的整体战术指标远超同时期其他国的战列舰,犹如一剂强心剂,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国对于海军战列舰以及战列舰火炮口径的发展,而这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了大舰巨炮的时代。

无畏舰吊装舰炮,通过舰炮与炮身下的人员的对比不难体会到这舰炮的体型之大

在大舰巨炮的思维影响下,世界各军事强国的舰炮口径发展一个比一个大,但是这都是舰炮。传统火炮的口径一般在20mm到200mm之间,火炮的口径直接与火炮的体型是成正比的,超口径火炮指的是超过200mm口径的火炮,同时意味这这些火炮的体型往往特别巨大(这一点由战列舰的炮塔便可以看出),而且火炮越大所需要的加工设计能力与工业制造能力也就越发苛刻,所以可以设计制造超口径火炮的国家都是军事制造业和工业生产能力很先进的国家,在历史上研制过超口径火炮的国家,诸如英国、德国、美国、前苏联等国。

暴怒号战列舰18寸舰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德军的指挥部内正在商讨关于如何空袭巴黎的方案,这时候一名军官突然提议使用火炮轰击巴黎,这可是在一个没有火箭弹和火箭增程弹的年代,提出这个设想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这样一个天方夜谭的想法却被德国军方接受采纳,并且委托克虏伯工厂的罗伯森工程师设计。经过一年多的研制,最终在1917年研制成功,该炮仅炮身长度就达到了36米,全重达到375吨,口径达到210mm。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炮弹的药室在炮膛内充分燃烧而获得充足的动力,进而获得超远的射程,该炮的炮身是使用了3根210mm口径的炮身拼接后插入350mm的舰炮中改造的。在1917年的第一次射击实验中,该炮打出了128千米的超远距离,同时,炮弹还飞行至30千米的平流层,成为了进入平流层的第一款人造物体。

巴黎大炮历史图片

该炮诞生后令德军,为之振奋,为了取悦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特地将大炮命名为威廉大炮。之后便将大炮运往德法边境,对巴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轰击,期间一发炮弹命中了巴黎市中心的教堂,当即造成了91名群众死亡,数百人受伤,对巴黎当局及法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吓。因为该炮在对巴黎的炮击中出名,所以后来人们更多地将他称为巴黎大炮。虽然巴黎大炮的威力与射程非常感人,但是依旧未能挽回德国战败的颓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大炮立即被摧毁,各种资料也被焚毁。直至1988年在火炮设计师们的努力下,对于巴黎大炮进行了重制,在各项的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试射时巴黎大炮再次创下了180千米射程的新纪录。

超口径火炮的发展

从一战巴黎大炮的华丽现身以后,世界各国对于超口径火炮的发展可谓达到一个顶峰,但是其中还是要算德国最为痴情。

超口径火炮射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所限制禁止发展重型武器,但是德国却利用发展海军武器的借口悄悄研发了一系列的超大口径火炮。其中就有著名的"元首的玩具——古斯塔夫"列车炮,卡尔臼炮,K5列车炮等等。在这些火炮中几乎每一型武器都是一个经典的存在,下面一起来领略一下。

K5列车炮射击

K5列车炮是由德国著名火炮设计制作工厂克虏伯工厂设计的火炮,该炮的全重达到218吨,全长达到32米,高达4米,口径达到了282毫米,使用76倍口径火炮,除此以外还加装了精确射击火控系统。该炮在使用重达243千克的炮弹时射程可以达到惊人的60千米,因为该炮的装填机构设计为半自动装弹模式,所以每小时可以发射15发炮弹。相较于巴黎大炮,虽然没它打的远,但是比它打的快啊。

K5列车炮弹筒与德国士兵体型对比,就可以猜猜这么大的炮弹会造成多大的杀伤力

K5列车炮服役后,先后生产了25门,参与了东西线战场,可谓东轰苏联,西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时倘若有足量的K5列车炮在场,那二战的历史可能都因此改写。

卡尔臼炮

卡尔臼炮口径达到600毫米,每发炮弹重达2.2吨。外形特征极其明显,那就是长得像猪鼻子,"鼻孔"大,"鼻身"短。与其他的超口径火炮不同,它是一门自行臼炮,相对于其他臼炮,就显得他的机动性"超强"。该炮一共生产了6门,参与了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镇压华沙起义等战役。在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中,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大部分苏军的军事要塞,但是在对抗苏军高尔基1号碉堡时受阻于其强悍的防御(高尔基1号碉堡有厚达300毫米的钢板覆盖,碉堡底下也有3层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另外在该碉堡内有300mm重炮),被逼无奈,德军调来了著名的"古斯塔夫"列车炮前来清场。

古斯塔夫列车炮

"古斯塔夫"列车炮的诞生于著名的马奇诺防线相关,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摧毁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但是在战争开始后,德国装甲部队绕过马奇诺防线对法国实施了突袭。所以"古斯塔夫"最终也没有与马奇诺防线产生一场较量。但是在后来的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中得以惊艳亮相。

古斯塔夫列车炮射击

在塞瓦斯托波尔前线,为了保护"古斯塔夫"火炮的射击,一共有一个四千多人的炮"班"为其服务,而"炮长"的军衔为少将。在"古斯塔夫"火炮的阵地附近,德军确保了其绝对的制空权,为了保证火炮不受空中威胁还特地部署了两支防空部队为其警戒。这么大阵仗最后也确实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在1942年6月,"古斯塔夫"共发射了48枚重达7吨炮弹,彻底摧毁了塞瓦斯托波尔,这里划重点,是摧毁了塞瓦斯托波尔,而不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末路

在"古斯塔夫""k5""卡尔臼炮"这些超口径火炮的射击阵地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需要净空,需要完全掌握制空权,虽然这些火炮性能真的很优秀,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战中,随着导弹技术,轰炸机,战斗机等武器装备的发展,制空权也成为了战争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在"古斯塔夫"列车炮上体现得尤为重要,不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体格巨大的超口径重炮就成了固定的靶子,所以这些钢铁巨兽在二战结束后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图片或者作为一些特殊试验的试验仪器来使用。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