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掉数十亿美元,耗费五十年研究,美军最先进火炮死于小气泡

军迷圈官微
文|候知健
在20世纪下半叶,军事强国的弹道导弹纷纷开始抛弃液体燃料,开始转向固体燃料。而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固体燃料导弹的射程和载荷能力,普遍不及被取代的液体燃料导弹。直到今天,那些不苛求战场生存能力和紧急反应能力的航天火箭,主力仍然是液体燃料火箭。

图:早期液体火炮的发射药,广泛采用热动力鱼雷的奥托II燃料
而几乎就在这个过程的同时甚至更早(最早原理实验甚至能追溯到40年代),在火炮领域却出现了一次完全相逆的大规模尝试:美国等火炮强国,纷纷尝试将液体燃料用于发射炮弹;以从简化总体结构(减重、提高可靠性)、加大射速(省去固体发射药药筒的装填和抛除过程,减慢炮管升温)、加大火炮初速等多个方面,获得突破性的新一代火炮。

图:有人说豹2A6的火炮初速有2000米/秒,德国人听到这话恐怕是会脸红的

图:现代坦克脱壳穿甲弹代表了实用火炮的最高初速水平
比如传统的固体发射药火炮,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包括采用滑膛炮、加大火药装填密度、提高膛压、加长炮管,理论上的初速极限依然极难突破2000m/s的上限。如果进一部采用传统措施提升性能,比如加大固体火药能量,那么火炮将付出不可接受的代价——比如烧蚀程度将严重到使火炮寿命根本无法满足实用标准。

图:一些液体火炮的原理结构图
而液体发射药在理论上的巨大优势,使它成为当时火炮领域的重大救命稻草:液体发射药的能量比固体发射药一般要高出30~50%(这是固体导弹射程比液体导弹要挫的关键原因之一);液体发射药爆燃以后,平均膛压与最大膛压的比值很高,这使炮弹能提高10%以上初速。
特别解释一下液体火炮最大膛压低优势的原因:液体发射药爆炸温度比固体发射药要低1000度左右。比如被公认为综合性能(腐蚀性、毒性、安全性、含能量)最优异的美国LP1846配方——这后来成为各国液体火炮发射药的事实标准;其组成成分包括60.8%的经基硝酸铵,19.2%的三乙醇硝酸铵,其中高达20%都是水。而水的蒸发气化过程,那是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的。

图:美军在十字军火炮项目上进行了155毫米液体发射药火炮的实用化尝试,但最后整个十字军计划都被下马了
这些原因是当时把火炮初速推动到突破2000m/s这一化学能火炮理论极限的最大希望所在。而在80年代以后,液体火炮在破纪录这个方面并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美国和苏联,先后在40毫米口径(炮弹重235克)和23毫米口径(炮弹重60克)上,实现了2300米/秒的初速记录。
关键性能的突破,使得当时西方国家一度认为液体火炮实用在即。比如美国在1986年以后连续制造了3辆155毫米液体发射药自行火炮的样炮,德国在80年代末开发了120毫米液体发射药坦克炮。然而它们的结局不言自明——在今天,并没有液体发射药火炮投入实用化,美国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电磁炮方向上。

图:气泡
液体燃料火炮夭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液体本身无法压缩,但液体发射药点燃时不可避免要产生气泡。伴随着这些气泡的产生和在压力下溃灭,会在局部形成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火炮膛压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压力波动。
而受制于液体燃料火炮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这个严重的安全隐患无法排除;轻则精度严重受损,重则当场炮毁人亡。
因此在90年代以后,液体燃料火炮的理论发展因为绕不过这个核心障碍已经陷入停滞,并不夸张的说,液体燃料火炮,已经死亡。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