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第一奇才,一辈子没研制过战机,却为六代机立下赫赫战功

军迷圈官微
文|迷彩虎说历史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空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回想起这段艰苦卓绝的发展历史,有太多人值得我们铭记,如航空动力学专家钱学森,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歼20总设计师杨伟等。
但偏偏有一个最不该忘记的人,被大多数人遗忘了。此人是中国航空第一奇才,一辈子没有设计过一款战斗机,但他却参与缔造了中国所有的战斗机。他就是“中国风洞之父”马明德。
风洞是什么?
熟悉航空学的人应该都知道,风洞是利用人工的方式产生和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飞行条件的一种试验设施,它是现代航空动力试验最基础有效的工具之一。只有获得风洞中的数据,对飞行器加以改进,才能确保飞行器试飞和使用的安全,提升飞行器的性能。现如今,中国正在打造一款新型风洞,内部风速最高可达到30马赫,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风洞,一旦成功,它将是中国研发第六代战机的一张王牌。而中国风洞的历史,就是从马明德开始的。
1915年,马明德出生于北京,父亲是北洋政府的一名官员。从小家里就非常重视对马明德的教育,1934年,马明德考取上海交大机械系,学成后赴美留学,1939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当时,日军的铁蹄正在中国土地上践踏,马明德没有二话,直接返回了国内。
抗日战争期间,马明德先是在缅甸的航空发动机装配厂工作,1942年来到内迁重庆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任教,培养出中国第一批航空动力学人才。1945年返回上海后,马明德为了应付物价,竟然同时在多个大学兼职,一人讲授八九门课程,虽然辛苦,但这对于马明德来说却游刃有余。马明德不但在航空动力领域造诣颇深,1949年9月,他还曾参与过中国海军潜水爆破装置的设计工作。
时间来到1953年,马明德按照上级安排,从上海来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担任空军工程系副主任。在当时,国际航空界的风洞试验体系还未得到确立,马明德敏锐地认识到,要想设计飞行器,风洞试验必定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建议被上级批准后,马明德决心自己设计制造当时世界罕见的具有钢铁桨毂的木质风扇。
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努力,一对1.5米低速风洞终于试车成功,它们是中国设计建造的第一批风洞。围绕这两个风洞,哈军工建立了第一个大型实验室,中国空气动力学教学实验课开始步入正轨。从1953年到1965年,马明德几乎以一人之力筹集资源,在缺少经验,缺少人手,缺少资料和资金的情况下,在哈军工建成了大大小小8座风洞,从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形成了一个具备完整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风洞群,这是中国风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6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设计飞机和导弹,风洞的重要性得到了体现,马明德风洞群中的6、7、8三个风洞被划入空气动力实验室,成为中国第一批战机和导弹的生产试验场所。马明德当年对航空发展的预判是非常正确的,中国风洞建设并不比美苏两国晚多少年!8号风洞更是中国第一代超音速战机歼8的摇篮!
不仅如此,马明德还利用风洞群,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专业的空气动力学人才,对中国航空自主发展道路的开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续我国研制六代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马明德阖然离世。但中国研制的飞行器,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他建造的风洞飞上蓝天。他的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正继承他的奉献精神,以他为楷模,把他未竟的事业向前推进。
钱学森曾发出那个世纪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马明德应该算是一个,但他毕竟在美国进行过深造。要说国外教育和国内有什么区别,兴趣应该是很大的不同点。中国更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国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向兴趣教育发展的大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被大多数人遗忘的人。他叫刘熏宇,是民国著名教育家,虽然极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却是杨振宁,谷超豪等大师念念不忘的数学启蒙老师。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好数学,孩子就拥有了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刘熏宇为我们留下了一套《数学三书》,在这套书中,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被刘熏宇巧妙融合进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里,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将数学知识记忆下来,领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爱上数学。
寒假就在眼前,《数学三书》将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