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弃用苏-33,我们为什么还用歼-15?小型舰载机是不是更好?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观察眼

印度花了23亿美元买到一艘二手的航母,这笔钱接近尼米兹级航母造价的一半,其实除了这笔采购、改装费之外,印度还多花了几亿美元采购米格-29K舰载机。米格-29K在苏联时代就存在,它是与苏-33舰载机竞争失败的产物,和米格-29其它型号的没落一样,没有钱来继续完善它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印度慷慨出资之后,米格-29K迅速开始量产,最终不仅印度获得了这款舰载机,俄罗斯也将其装备到它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上。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原来使用的是24架苏-33,这款舰载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惊人的32.8吨,相比F-14熊猫战斗机33.7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差不了多少,但是考虑到F-14的翼盒和可变后掠翼液压机构占据相当大的重量,它的实际载重能力不会比苏-33强,尽管两者的挂弹能力都在6.5吨以上,但在航程上肯定存在一定差距。这样看来,苏-33是名副其实的重型舰载机,与之类似的歼-15也是一样,但俄罗斯偏偏就要用更小的米格-29K来替代,难道是小型舰载机更好吗?

小型舰载机的尺寸更小,因此能增加航母舰载机的总数量,印度买下的二手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能搭载20架左右的米格-29K,如果换成苏-33,绝对达不到这个数量。但是,舰载机不能只看数量,单机作战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相比苏-33和F-14雄猫两款舰载机1230千米以上的航程(特定挂弹模式下),米格-29K那不超过700公里的航程实在不够用,它不到5吨的载弹量更是可怜!早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就已经证实,舰载机挂弹多、跑的远是有优势的,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舍弃苏-33,换用稍差的米格-29K呢?

其实,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笔者第一个考虑到的因素也是苏-33机体寿命到达极限,原有生产线关闭后无力继续生产新的苏-33,正巧印度出钱重启米格-29K的生产线,俄罗斯也只是跟着沾光而已。但是,苏-33与俄罗斯正在全力生产的苏-30、苏-35差别不大,这两种战机的生产线正在全力运转,转产几架苏-33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我们用歼-11的生产线加上一架苏-33的原型机,也能造出歼-15舰载机,要说俄罗斯造不出苏-33这样的重型舰载机,估计不会有人相信。

真正弃用苏-33的原因,应该是俄罗斯看到了舰载机更新换代的需要,在隐身化时代即将到来的前夜,用宝贵的产能转产苏-33舰载机,其实是一种浪费行为,因为新的苏-33装备后不久就会过时,当美国航母携带F-35C出现时,就算苏-33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更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更强悍的空空导弹,也不会有还手之力。此外,苏霍伊公司的产品畅销全球,宝贵的产能还是集中生产苏-30、苏-35更合适。

而且,库兹涅佐夫号自身问题不断,每次出航都要带着拖船,它都不一定能跑出31节的最高时速,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正常放飞满载32.8吨的苏-33重型舰载机都是个问题,因此说为其配备新型苏-33的意义并不大,在隐身舰载机问世之前,买几架米格-29K保持战斗力就可以了。

必须强调的是,歼-15绝不是生不逢时,它拥有超越苏-33的战斗力是一款很优秀的舰载机,将来能和国产的隐身舰载机混合使用,这也是美国航母的舰载机搭配模式。美海军并不会因为F-35C的到来而废弃F-18,每艘航母都只装载2个中队的F-35C,此外还要保持一定数量的F-18。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