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杨振宁的伟大,你根本不了解!为何当代物理泰斗会遭如此待遇?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迷彩虎说历史

在中国科学界有一件事非常有意思,同时也让很多外国人看了笑话:国际社会知道杨振宁,是因为其卓越的科学成就;国内很多人知道杨振宁,则多是因为网友的谩骂,“回国养老”、“老夫少妻”等,让无数吃瓜群众知道了杨振宁其人,也自以为了解了杨振宁。

因此有不少外国专家嘲讽道:中国人嘴上喊着重视人才,可当真正的人才摆在眼前时,他们却视若无睹。

也有很多人说,“嘲讽杨振宁,是时代的悲哀。”

网友们为什么会嘲讽这位自己根本就不了解的科学家呢?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2017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很多网友对此可是非常不满,表示“回来养老,用最后的时光回国内圈钱”、“这位美籍人,效忠于美,服务于美,带着诺贝尔奖的荣耀,晚年回到中国,尽享在美国不曾有过的待遇”、“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就跑了,等祖国发展好了又回来,祖国要他干嘛?”

二是他和翁帆的恋情。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从民政局走进民政局,事件曝光后轰动大街小巷,引得无数人谩骂,“为老不尊”、“老牛吃嫩草”……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声音仍未停止。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这句诗,能很好地说明这些言论到底有多么荒唐,虽然杨老丝毫没有在意这些谩骂,可虎哥却想用这篇文章,稍微作出一点解答,可能也不太全面,但希望能让很多“跟风黑”的人,了解一下杨振宁其人其事,然后再作出评判。

杨振宁为什么早年间不回国?最为核心的理由,就是他是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这,也不是他的本意。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杨振宁就去了美国留学,当时大物理学家费米劝他做理论,说他很有天赋,可经历过日军轰炸、见过生死离别的杨振宁,却非要选实验物理,当时他是这么说的,“我总得回中国去,可我国觉得回国后理论物理没啥用,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实验物理”。

可没有人是全才,杨振宁从小就很聪明,可动手能力实在太差,“Where there is a bang,there is Yang”(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是同学们对他的调侃。当他认识到自身不足,下定决心搞理论研究后,“这是理论物理的大幸,也是实验物理的大幸”,众人纷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好友,比邓稼先大两岁的他,经常提供各种帮助,当初邓稼先选择普渡大学、选择核物理,他都提供了很多建议。后来双双博士毕业后,邓稼先毅然回国,据说当时杨振宁也想回国,邓稼先还劝阻其在国外好好发展,等以后再回国,该事件真实性不可靠,可当时国内的确没有理论物理施展拳脚的空间,如果杨振宁回来,或许很难快速取得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没回国之前,没为中国做出丝毫贡献?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无法逆转国际局势发展,70年代以前,杨振宁虽然心系祖国,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为中国发声,可能做的终究有限。可1971年中美关系一解冻,他就立马突破阻拦回国探亲,是第一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而他见的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或许他不知道,正是这一面,让邓老免遭很多苦难。

和祖国的交流畅通后,杨振宁积极倡导国内大学建立类似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员那样的机构,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等,就是在其影响力下创立的,如今这些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杨振宁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在中国还较为封闭、落后的年代,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科学家的形象,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了中国还有这样的科学家,从而开启了中外学术交流的大门。而且,他在国际学术界崇高的地位,也提振了国内学子的信心,让很多人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在国外如此,回国后更是如此,杨振宁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国外积累的私人财产,设立了很多奖学金,并助力中国科研事业发展,而且他帮助国内大学建设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等,几乎都是免费的,不收任何报酬,最典型的,就是在他的辛勤指导下,清华在三个物理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

所以,那些说他“回国圈钱”的言论有多可笑,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清楚了,说他“从来没有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也应该歇歇了。

至于谩骂他和翁帆恋情的,更是让人觉得可笑,两人你情我愿的,已经在各种谩骂声中走过了15年,还不能说明什么吗?何况这是人家的私生活,外人凭什么指手画脚?要是真这么有正义感的话,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物理学家的私生活,才真的是乱,怎么一提到这两位,那些谩骂杨振宁的人就换了一副嘴脸呢?这是何其双标!

综上所述,与其关注杨振宁的私生活,“跟风黑”,还不如多了解了解这位中国科学家,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在这里虎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无数物理学家的梦想,能获得就算是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了,而杨振宁在35岁就因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获得了该奖项。可“宇称不守恒”和他后来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该理论被物理界称之为建立起了另一个宇宙法则;

《自然》杂志曾对人类数千年历史中伟大的物理学家进行了评选,可最终在数千年历史中,之挑选出了20多人,杨振宁位列18,大家耳熟能详的霍金,并未上榜。而且与杨振宁共同上榜的其他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均已作古,因此杨振宁也被称为“当世第一物理学家”。

从这两个小例子中,应该就能看出杨振宁科学成就到底有多大了。而他能取得这么大成就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深厚的数学功底。比如,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杨振宁窃取李政道成果,最终才平分诺贝尔奖”,从这可以看出有些人真是“为了黑而黑”,这谣言虎哥多方查证后,得到了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李政道提出猜想后,告诉了杨振宁,杨振宁的数学能力要稍强于前者,双方通力合作后,共同将“宇称不守恒”给证了出来。

由此可见杨振宁的数学功底有多扎实,也可以看出数学的作用有多大。其实,杨振宁在很多场合都着重强调了数学的作用,他认为,“理论物理是猜想,数学是论证”,只有通过数学的逻辑论证,才能将猜想变为客观真理,在物理领域是这样,在其他各个领域也是如此,数学是所有学科都离不开的工具。

因此他指出,重视数学教育,是国家科研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杨振宁在谈及数学时,提到一位叫刘薰宇的先生,说刘薰宇写过很多通俗易通又十分有趣的数学文章,读了这些文章后,自己才初步理解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概念。

杨振宁口中的刘薰宇,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他在西南联大、暨南大学、春晖中学等多所著名学校任过教,无论是学识还是教学经验,都是无可挑剔的,得益于此,他充分发挥自己善于讲故事的天赋,将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

这种方式深受欢迎,很多大师级人物都深受其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杨振宁,再比如齐民友、谷超豪、丰子恺等。

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曾提到,小时候自己也不喜欢数学,学得不怎么样,后来听说刘薰宇的作品很不错,就稍微看了一些,结果一下就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被那些有趣的故事牢牢吸引,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和齐民友的经历有些类似,他表示刘薰宇的作品,将自己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最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他和刘薰宇相识后,偶然间看了几篇刘薰宇写的作品,感到非常懊恼,觉得自己此前没有领略过数学的趣味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从此以后,只要刘薰宇作品一发表,他就废寝忘食地看,哪怕患有眼疾也是如此。

刘薰宇给孩子的数学三书

刘薰宇的作品这么有魅力,自然不能让其埋没,很多教育家、数学名师聚集在一起,将其作品整理、汇集,形成《数学趣味》、《数学的园地》、《马先生谈算学》三书。经过稍微调整后,这些作品更符合现代孩子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读完,都不禁生出“数学还能这样学”的感慨,在趣味性的阅读过程中,就能理解课堂上听不懂的知识,学到更加有效率的解题方法,而且由于有生动的案例,更容易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