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装上履带式起落架,秒变"飞行坦克"?麻烦太多最后被放弃

军迷圈官微
文|谷火平
履带是坦克等重型车辆使用的行动装置,尤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承载能力。在上个世纪美国有飞行器专家突发奇想,将飞机轮式起落架换为履带,并且将其付诸实际,但是这个尝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美国尝试这个实验,绝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某些专家的奇思妙想,把飞机的起落架改为履带式,从理论上来讲有着诸多的好处。履带式传动装置有很多优点,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能够适应复杂地形,野外作战机动灵活的坦克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但飞机的使用却要受到场地的限制,对于飞机场的选址非常苛刻,地形要平坦,不能有坑坑洼洼,并且土质要相对比较坚硬,不能有常年的积水等等。当时美国人的想法是,将飞机装上履带式起落架,飞机也能够适应多种地形,从而方便作战。
在二战时期,美军就已经有了相关想法,但是直到1950年第一架装有履带式起落架的原型机——YB-36A才最终完成测试。这架飞机的起落架使用的是V型的皮带履带式起落架,橡胶材质的履带宽度为40厘米,长度为7米,为了降低摩擦力,飞机起落架安装了185个滚锥轴承。可以说为了这个项目,美国投入了很多。
在这之前,美国相关技术部门为了降低飞机起落架对地面的压强,也尝试了一些办法,例如将单轮起落架变为四轮小车式起落架,这种方法虽然降低了一部分压强,但是仍没有达到美军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履带式起落架效果则十分明显,安装之后YB-36A对地面的压强仅为393千帕,比之前四轮小车起落架降低了三分之二。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同样严重,最终使得美国不得不放弃这个项目。
履带构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履带、负重轮、主动轮、诱导轮以及调整器组成,并且重量很大。飞机之所以能够飞起来是充分的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为了让飞机正常飞行,对于飞机的重量有一定的要求。重量很大的履带,给飞机的飞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不利于飞机的正常飞行。而轮式起落架则重量较轻,不至于给飞机带来过多的负载。
履带主要适合松软的地面,但机场的跑道相当坚硬,不适合履带的使用。另外,履带并不适合高速运动,飞机在起降的时候都需要高速运动,这时履带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和附着力都会增大,履带反而会阻碍飞机的正常起飞和降落。美军在实验中,就发现飞机起飞需要滑跑更远的距离,反而不利于飞机的快速升空作战。并且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因为履带和地面的摩擦,会发出让人难以忍受的尖锐的噪声。使用履带式起落架还会对机场的跑道造成损害,需要经常的维护。而机构复杂的履带,也会让飞机的故障率提高,可以说是麻烦重重。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使用履带式起落架虽然降低了一些地面的压强,能够适应一些较为松软的地面,但是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更加致命。于是美军最终决定放弃了这个项目,而履带式起落架也被封存起来。时至今日,我们没有见过履带式起落架,轻便灵活的轮式起落架已经成为了主流,即便是一些大型客机,运输机和战略轰炸机上面使用的也仍然是轮式起落架。但是当时能够想到履带式起落架的这些专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推崇的。(跳梁小丑)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