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国的老装备开启了大口径自行火炮先河,炮塔设计备受诟病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军情观察室

自行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出现,由法国人发明,后来被欧美多国效仿,在二战期间初露峥嵘。

现代自行火炮,无论是威力、防护力还是电子信息,在各项性能上比之前都有了质的飞跃,正在朝多功能化发展,在陆军的地位堪比坦克。目前,世界主流自行火炮大都是采用155毫米口径炮管,像德国的PZH2000、美国的M109系列以及我国最先进的05式火炮,都是采用此口径,射程远,威力大。不过在二战及更早的时候,自行火炮受制于发动机马力的大小,口径都不算太大,比较大的也就120毫米左右,直到二战末期,美国迫于战争的需要,才研制出了155毫米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它就是M40"远程汤姆"自行火炮。

M40研制于二战末期,彼时欧洲战事即将结束,它是在M12自行火炮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由美国普波斯特装甲公司负责制造,以M4A3中型坦克为底盘,在上面加装一门M1A1式155毫米火炮,与现代自行火炮的前置炮管设计不同,M40的火炮设计的非常靠后,火炮和炮手完全暴露于敌方的火力之下,几乎没有任何遮挡,顶多在炮手的前方增加一个简单的防盾。

这种设计在现在看来绝对饱受诟病,但在那个年代,这种设计确有其历史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二战时期,陆地战场是坦克的天下,德国在欧洲发起的闪击战在短时间摧毁了各国防线,以坦克为首的装甲集群横扫一切,不过,在配合坦克作战时,牵引火炮的灵活性不够,自身很难跟上坦克的前进速度,这成为装甲集群快速前进的一大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让火炮自行化设计才行,而作为一种战时应急装备,设计师们自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来精心研究如何设计,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火炮+坦克底盘=自行火炮。

这种组建方式虽然简陋,但效果很明显,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使牵引火炮快速转化成自行火炮,大大提高了部队作战力。

不过,当时的坦克发动机普遍存在马力小的缺点,大口径火炮本身就很重了,只放火炮已是小马拉大车,要是再添加全封闭装甲,发动机将不堪重负,所以只能采用开放式炮塔,说白了,自行火炮在当时的坦克面前充其量就是个副手,活脱脱的小弟角色。

这款自行火炮战斗全重近38吨,动力来自于一具大陆引擎,并采用了最新研制的水平涡轮型弹簧悬挂系统,时速可达3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70千米,最多可携带8名成员,与其前身M12一样,M40的车后也有可折叠的助锄,火炮射击时将助锄放下,可以缓解火炮的后座力,其自身常备弹药为20枚,数量很少,但不用担心,配合它生产的还有一款名为T30的弹药补给车,完全可以满足平时的战备需求。

两款车型各生产了300多辆,在朝鲜战争中也曾大规模使用。二战后,该炮进入英军服役,也正是在这里,它才被正式命名为M40 155自行榴弹炮。

对于将M40"远程汤姆"认定为155毫米自行火炮的"开先河之作"的说法,一些领域专家持不同看法,因为在M40开始定型量产时,M12都已经停产一年多了,而M112也是采用155毫米口径火炮,因此,这一殊荣应该属于M112,只不过M112前后只生产了100多辆,在战场也是表现平平,并没有引起各方的注意,而直到M40的出现才引领了155毫米大口径自行火炮的潮流,开先河的荣誉也就自然而然的戴在M40的头上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