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一款神奇的小飞机:苏联曾造了2万架 如今俄罗斯却要找中国买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军事

利刃/TONE

作为二战后最为著名的"空中拖拉机"之一,由安东诺夫研发的安-2轻型飞机曾是苏联,乃至于整个东方阵营通用航空和农用航空的基石,总制造量超过两万架,时至今日俄罗斯仍有上千架安-2登记在册,甚至还在政府部门和军队中服役。

但就是这么一款带有浓重苏俄印记的飞机,眼下的俄罗斯却没有能力研发新机替代之,只能求助外国:近日,俄罗斯公开表示已向中航工业购置10架运-5B轻型飞机,这些飞机将全部交付俄罗斯国内农林业客户使用。

图为换装涡桨发动机的运-5BG,系运-5的深度改进型号。

有些讽刺的是,运-5B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型号,它就是在安-2轻型飞机国产授权的基础上,改进出适用农林业生产的版本……很明显,眼下的俄罗斯航空工业早没有能力供应类似的轻型飞机,甚至连"照猫画虎"生产安-2轻型飞机的能力也丧失殆尽。

而在现如今的窘迫背后,既有俄罗斯的时运不济,更多的还是俄罗斯航空工业逐渐萎缩的无奈和酸楚。

图为同样改换涡桨发动机的安-3轻型飞机,该机生产并没有持续多少时间。

要说起这个"时运不济",其实也很简单:由于乌克兰的独立和华约解体,俄罗斯不仅失去了安东诺夫这个航空巨头,更连带失去了一系列设立在东欧的工业产能,其中就包括设立在乌克兰和波兰的唯二两条安-2轻型飞机生产线。

也正因如此,俄罗斯除却建立安-2轻型飞机的"翻新工厂",使用大量库存和封存的安-2零件、机体进行所谓安-2改进型的制造之外,实质上早已失去了安-2轻型飞机的制造能力。

图为俄罗斯苏霍伊苏-38L轻型农业飞机,该机仅制造了一架。

平心而论,安-2轻型飞机本身设计于40年代,除却"皮实耐用,低速好飞"之外,难以称得上是符合现代需求,更何况外界农用飞机的演进也早已经过了数个世代,俄罗斯也确实需要跟上这个潮流。

但无论是苏霍伊苏-38L,还是雅克夫列夫雅克-58,这些尝试却最终都归于沉寂,无人问津……换句话说,即便这些苏/俄航空巨头博采众长,学习西方,拿出的作品依旧不能比六十年前的安-2更令人满意。

图为俄罗斯TVS-2DT轻型运输机,使用了全新的复合材料机翼。

多次碰壁之下,俄罗斯只能重拾安-2这块老招牌,尝试着重新拿下它的国产化工作。但这条路也同样不简单:负责安-2俄罗斯型号TVS-2研发的西伯利亚航空研究所始终面临着资源受限的麻烦,不仅复合材料机翼的工厂设立需要大笔资金,而且西方制裁之后航空复合材料的来源根本难以保证,超过150万美元的预期单机价格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雪上加霜的是,TVS-2不仅要面临贵,生产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其量产进程更是迄今都未开始,这也就难怪俄罗斯国内客户要最终选择中国运-5B了。

图为设立在西伯利亚的苏-34战斗轰炸机工厂。

从根源的角度来说,俄罗斯航空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始终靠着"两板斧"过活:要么就像苏霍伊出口重型战机这样"吃香喝辣",要么俄罗斯的国防拨款只能勉强让各设计单位和工厂"不挨饿"。可一旦产线关闭,工厂就有倒闭风险——西伯利亚的飞机组装厂就是因为苏-34订单的终止而命悬一线,几乎就此关门。

而安-2这种事关民生的小飞机,说到底还是值不了几个钱,更弄不出多少利润,也就自然而然没有排上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日程,"偏科"乃至于"萎缩"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