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冻”是首要能力!俄北极部队装备新版“终结者”,耐零下40度

军迷圈官微
文|谷火平
众所周知,俄罗斯有大片领土位于北极圈以内,这些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俄罗斯为了加强对北极地区领土的控制,组建了专业的北极部队并为他们配备有专门针对极地环境开发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专门针对低温等极端工作环境进行了优化,例如北极专用的防空导弹和运输车辆。
近日据俄罗斯东方军区新闻处消息,俄罗斯的极地部队接收了一型专门针对北极环境研制的多用途直升机米-8ATShVA北极版"终结者",可以同时胜任物资运输和火力支援任务。这批直升机目前已经交付给了俄罗斯东方军区部署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直升机团,待飞行员完成培训后将正式部署到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之所以对各型飞机有着特殊需求,正是因为其极端的气候环境。与地球大部分常规地区相比,北极常年低温,最冷时气温甚至低于零下40摄氏度。而且因为常年受高气压控制,还伴随有暴风雪、大雾之类的恶劣气候。此外,每年还有长达五至六个月的极夜现象。在这些要素的影响下,不但导航相当困难,就连北极地区的机场也难以提供完善的地勤服务。这就要求直升机具有耐低温、可靠、易维护的特性。
俄罗斯之所以选择米8作为改造的对象正是因为其独领风骚的可靠性,甚至被赞誉为直升机世界的AK47。米8是上世纪60年代米里设计局的杰作,于1965年投产。由于越南战场上美军大量使用直升机投送部队的战术给苏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米8得以大量服役。在长达50多年的服役生涯里,在米8在通用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指挥、反潜、电子干扰等特殊型号,还以此为蓝本诞生出了苏联的米24系列武装直升机。目前米8产量达到17000余架,出口数量和出口范围都创下了记录。
如此丰富的使用经验为改造米8提供了现成的参考,米里设计局也针对北极地区的极端条件"见招拆招"。米-8ATShVA从生产工艺上就进行了改进,为了减小阻力米8机身的组装采用了焊接技术,这是因为传统直升机的铆接会导致机身表面凹凸不平。为了应对北极地区的机场稀少,维护条件差的情况。米8ATShVA直接增加四个副油箱使最大不着陆飞行距离超过1300公里,直接一飞到站避免了降落带来的各种麻烦。
米8ATShVA的机载设备也针对极地环境进行了更换。为了解决最大的极地低温问题,米8ATShVA安装了一套辅助动力设备,为驾驶舱、传动装置和动力系统提供热源。为了应对北极地区漫长的飞行时间还提供了煤油加热器和食品加热设备,改善了机组的工作条件,使载员舱也温暖起来。为了解决导航困难的问题,安装了自动驾驶仪和双份卫星导航设备。即使卫星信号不好时也可以用带内置地图生成器和捷联惯性数字导航系统继续飞行。
有了专业的极地直升机,俄罗斯军方打算让它执行的任务也不少。除了基本的运输任务以外,米8ATShVA还要进行空中侦察、卫生保障、搜索救援的任务。完全可以相信在米8ATShVA的基础上还将诞生一系列针对极地环境优化的功能各异的直升机。负责生产米8ATShVA的乌兰乌德航空制造厂也向潜在的民用客户宣传这种极地专用的直升机,如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和油气公司,靠近南极的阿根廷相关客户等。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