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联为什么没有研制火箭筒?不需要,现有反坦克武器已够用

军迷圈官微
文|谷火平
坦克自从登上了战场,这种“钢铁怪兽”一直都是步兵的恶梦,只有步枪与手雷的步兵若要对付坦克相当费劲,后来相继研发出各种反坦克的武器才逐渐扭转了这种不利的局面。二战时坦克装甲更厚了,矛与盾的关系总在竞争中进化,因此没多久美军就率先研制出它的克星"火箭筒",各国意识到这种单兵武器的诸多优点后,也争相开始仿造最后变成了反坦克的主流,但是有趣的是,苏军在此期间一直都没有正式列装自己的火箭筒,这又是为何呢?
在二战刚刚爆发的初期,西方各参战国的反坦克思维还停留在一战,为步兵配上反坦克步枪依旧是军需的重点,那时口径只有7.92毫米、13.9毫米的反坦克步枪打2厘米以内的装甲还是能胜任的,但是二战的武器规格明显要高于一战,坦克越来越重,装甲也越来越厚了,反坦克步枪已经很难奈何这些"陆地霸王"。首先是美军率先开发出了火箭筒"巴祖卡";然后是德军在缴获"巴祖卡"后也据此研发出自己的火箭筒"铁拳",另外还有著名的HHL-3型磁性反坦克地雷;与前两者相比,英国的设计则更有创意了,这是一种外形与火箭筒相似,但却基于迫击炮而发展出来的反坦克武器PIAT,因此无论直射或曲射均可,虽然在精度上不如巴祖卡,但优点是PIAT在发射时炮口不会有烟雾,因此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了。
当西方各国都跟风研制出了适合单兵使用的大口径反坦克武器,此时的苏军却还在使用过去的反坦克枪,据记载,1942年苏军共装备了6.3万支PTRS与18.5万支PTRD反坦克步枪,可见苏军的反坦克枪火力已经猛到什么地步了,而PTRS与PTRD使用的穿甲弹,在100米距离内洞穿5厘米左右的均质钢甲是没问题的。在二战中苏军就是凭着数量众多的,而且携带补给更为方便的反坦克枪,总能打得对手措手不及,虽然啃不下重型坦克,但人、装备甚至工事基本就是被虐的下场。相比之下,火箭筒的重量与弹药补给都没太多优势,这是苏联没有列装火箭筒的一个原因。
也有不同意见称,当时苏联在空心装药的技术有硬伤,因此发展不了火箭筒,但这只是一家之言。事实上二战时的苏军就有火箭筒只是没有大量列装罢了,当时的苏联不是缺乏反坦克武器,而是反坦克武器或手段过剩了。苏军一直有严重的反坦克强迫症,苏军非常重视反坦克的力量,因此将领们坚持要求每一件武器都必须具备反坦克的功能,导致军工部门不得不将许多本来不是反坦克的武器系统都改造成了反坦克武器。当时不但所有榴弹炮都配备上了反坦克炮弹,而且连高射炮手都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因此说苏联是全军反坦克还真不算夸张。
正因为苏军的火炮都能平射,并且配备了反坦克炮弹,因此在与对方坦克互怼时又或者支援步兵时,根本就是来就用炮弹招呼了,尤其加农炮的初速高,当使用穿甲弹时坦克肯定跑不掉,即使用错了高爆弹,也能把坦克里的人震得没了半条命。步兵有反坦克枪,炮兵有反坦克炮,如果这还不算什么,再看苏军最值得骄傲的钢铁洪流吧,在二战中苏军的坦克就是主角,坦克集团的厮杀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而最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其实还是坦克自己本身,如此说来,苏军还真的不需要什么火箭筒了。(zhgdcn)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