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17能一发入魂 三棱锥外形不简单 乘波体应该是什么气动外形?

军迷圈官微
文|123军情观察室
DF17已经占据热榜多天,这种超音速远程飞行器一经列装,刺破敌防空伞已不是难事,装上某种超威力弹头后,更是谈判桌上的平衡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些"原木"是怎么发展的,DF17真的是载波体吗,谁才是航母杀手?
从火药被发明开始,各种火药武器就被不断发明出来。先是让火药武器代替火球,利用抛石机抛射或者投掷;北宋时,军官岳义方、冯继升发明了火箭,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点燃火药筒,箭支飞出,这种武器已经和现代火箭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到了明朝,这种武器又得到更新,箱式火箭出现,这种木箱有很多小格,侧面开口,箭支平直放入,从另一端点燃后,就成了一种火力强大的远程武器,堪称那个时代的"喀秋莎"。
但是,火箭类武器并没有发展壮大,南宋时,突火枪发明。到元、明,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出现。到了明朝时期,实心的炮弹开始向会爆炸的开花弹发展,无奈,随着满清入主中原,这种武器逐渐失传。同时,西方的枪炮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时间到了20世纪初,俄国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证明了火箭在航天方面的优势,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空。1926年3月16日,美国人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进行了首次液体火箭飞行。这些都奠定了火箭发展的基础。
时间到了二战,火箭技术也在发展。火箭的优势在于速度快,很容易突防,也可以让对手无法转移;作为一种飞行器,其不需要机场,可以隐蔽发射;航程远,是火炮这种动能武器所达不到的;无人飞行,不需要担心飞行员被俘,也不需要培养飞行员;维护保养相对简单,因为其没有飞机那么多活动翼面。基于这些优势,纳粹早早就开始研究火箭。
德军使用最频繁的轰炸机是HE—111,最大时速405KM,最远航程2060KM,最大载重5320KG,因为速度,机动方面的原因,这些战机也经常遭到战斗机的拦截。德国纳粹干不过伦敦上空的鹰,在火箭方面又领先世界,利用火箭在速度和航程方面的巨大优势,代替轰炸机攻击伦敦就被提上日程!
1944年6月13日凌晨,V-1飞弹袭击伦敦,其采用自主式磁陀螺飞行控制系统,飞到预订高度后,再按照事先设定的速度和航向飞向伦敦,最后俯冲飞向目标。这就是最早的巡航导弹。V-1采用脉动式空气发动机,所以是亚音速武器,大部分都被击落了。只有29%有效地轰炸了伦敦。
1944年9月8日傍晚,威力更强大的V-2火箭袭击了伦敦。V-2火箭重13吨,载有重1吨普通炸药。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其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弹道高度80—100千米。所以,V-2火箭给伦敦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从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国共发射了3745枚V-2导弹,其中有1115枚击中英国本土,由于V-2导弹无法拦截,英国人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恐惧。
导弹要能够威慑敌人,那么速度,航程,精度都要足够优秀,否则就是会产生木桶效应。为此,让导弹爬升到大气层外,然后在大气层外进行无阻力飞行,到达目标上空之后就成了弹道导弹的最优轨迹。但是,反导技术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弹道导弹的爬升阶段,很容易被卫星发现,所以,弹道普遍采用多弹头分导,末端机动变轨,以及释放诱饵弹等技术。
有矛就有盾,以美国为例,陆地上有萨德,爱国者,海上有一系列标准防空导弹,可以撑起密集的防空网。特别是在弹道导弹的中段,弹道稳定,很容易让防空系统守株待兔。所以,钱学森弹道就被提出了,就是助推—滑翔—寻的,在滑翔阶段,导弹可以向飞机一样快速机动,到达末端时速度不会衰减,并且可以机动。其实类比步兵反狙击手"Z"型跑动,我们就会知道这是非常难以拦截的,哪怕子弹的速度是人速度的很多倍。
在这样的理论下大名鼎鼎的DF21D诞生了,可以判断,其弹头肯定是由两部分组成,外壳是运载火箭那样可分离的,里面的弹头是扁状的,肯定不像公开的动画那样呈三角型,这样阻力会大大增加,可以参考美军黑鸟侦察机的外形,这样的外形和打水漂的小石块非常相似。
所以,位列阅兵武器第一的DF17很可能不是"水漂弹",因为第一,官方没有承认,第二没有弹头外壳,第三弹头更像三角锥而不是扁状体,第四如果是"水漂弹",其外型是绝对机密!(不要看其只是一架无人加油机)
最终结论,DF17是钻地或者是动能杀伤导弹,因为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发展,反导越来越困难,只有让目标深入地下,建造异常坚固的地下城,才能够抵御超音速武器。为了反制这种战术,高超音速的钻地导弹就营运而生。几乎所有国家的重要中枢都是这样建造的,我们国家肯定也会有这样的武器,之前我国钻地导弹到消息非常有限,这次,是它的第一次亮相!可能还是有小伙伴不同意,但是,在DF17的弹头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控制三维机动的喷口,一个也没有。
上图才是水漂弹的绝佳外形!(忽略其无人机的属性)对航母这样抗击能力极高的大物,也只有DF17这样的穿甲弹头才能一发入魂!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