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扔下45秒后爆炸,B-29逃脱核爆死亡范围,轰-6是如何做到的?

军迷圈官微
文|军林天下
虽然1945年美军曾向日本空投了两枚原子弹,执行任务的B-29最后也成功逃脱了核爆的死亡范围,但这样的成功先例实在太少了,况且美国把这些关键数据也捂得严严的,我国要走这条路就只能靠自己摸索与周密的策划了。
据悉,这枚氢弹爆炸后冲击波可达10公里,光辐射可达18公里远,划出的死亡半径为45公里。氢弹从打开舱门投下到爆炸总共才有45秒的时间,执行任务的轰-6轰炸机如何成功逃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首先轰-6为了防光辐射特意进行了白色涂装,并且在驾驶舱内壁加装了铅板用以防核辐射,另外在轰炸机比较脆弱的位置进行了加固,如机翼与机尾。接下来就是研究如何逃脱的问题了,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轰炸机没能离开核爆最强的区域,以上的防护都不顶用,在瞬间连机带人就会化成渣渣。
美军作为首位使用飞机投放原子弹的国家,当时也是非常谨慎的,经过科学家的周密计算认为,B-29轰炸机在原子弹爆炸时最起码要距离爆炸中心12.8公里才能确保人机安全。原子弹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力,被设定在距离地面600米的高度爆炸,而飞机在投弹时距离地面是9.6公里,原子弹从9.6公里下降到600米耗时45秒。当时B-29的最大航速为574公里/小时,相当于159米/秒,45秒能往回飞7.15公里,投弹后原子弹拖着降落伞继续在水平方向前行,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虽然会慢一些,但也能在45秒内飞出几公里的距离,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轰炸机能逃多远。用三角形公式大致计算得出斜边的长度(即与爆心的距离),大约是11.5公里。
从以上计算发现,B-29轰炸机在理论上安全的确已得到了保障,但是为了提高安全的系数,科学家们还为轰炸机设定了一个最佳的转向角155度,这个角度是考虑到当时的风向与B-29轰炸机的性能,确保笨重的飞机在最短时间内转向并全力逃离现场。当B-29轰炸机调好头,机尾位置正好就是向着将要发生核爆的中心,这个措施能使得轰炸机在核爆中受到的伤害最小,相当于给这次行动上了一个双保险。因为当年的轰炸机没有超音速的飞行能力,因此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计算来找到让轰炸机获得足够的操作与逃命的时间,否则执行任务的飞机与驾驶员都会成为核爆的试验品,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失败重来的机会。
当时我国氢弹空投是由726号轰-6甲执行任务的,轰炸机以离地10公里的高度向核试验场飞去,速度保持在800公里/小时。当轰炸机到达投靶范围时,负责投弹操作的试验员心情过分紧张而漏了一个操作动作,首次投弹没能成功。
轰炸机只能拐弯飞走,同时向地面指挥员请示再次投弹,经同意后轰炸机绕了一圈重新进行靶区上空,然后按照事先早已策划好的路线与速度进行二次投弹。航速800公里/小时相当于222米/秒,投弹的高度为10公里,氢弹在降落伞的控制下也是45秒后才启动爆炸程序的,据悉,氢弹是在距离地面2960米的高度发生爆炸的,轰-6在45秒内能够飞出近10公里,按照三角形公式一算,距离爆炸中心最少也有12.3公里,最后我国氢弹试爆成功,而且人机也安全返航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