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背部盖子辨识度很高,苏35却舍弃这一设计,到底是为了啥?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军事
歼-11战机的国产三代机代表,它是中国获得俄罗斯专利授权后,以苏-27SK战斗机为蓝本进行国产组装制造而成的。因此,有着俄制战机血统的歼-11在结构设计上与苏-27SK一脉相承。特别是其机背上部,有一个辨识度很高的巨大盖子,这就是俄制双发重型战机一贯采用的减速板(美国F-15战机也有类似设计),主要用于战机飞行从高速到低速的控制缓冲。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后续研发的苏-35却舍弃了这一传统设计结构。原来,苏-35可以通过飞行控制系统调整垂尾气动面差动,以增加阻力的形式达到降速效果。抛弃了巨大的减速板,苏-35的空间性能进一步放大,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与武器装备。
事实上,减速板的配备,并不是俄制战机的专属,几乎所有的三代机都有这样的设计。特别是美制三代机中的F-16、F-15等,均把减速板安装在了机背部分。特别是在战机降速着陆这个过程中,减速板可以是至关重要。根据数据测算,战机的安全着落速度一般保持在200公里/小时-300公里/小时,而军用机场普遍只有2400米长度。战机在到达地面后,不会立刻熄火停止,而是需要在跑道上继续保持降速滑跑。某种程度上来说,滑跑的距离越长、时间越久,地面摩擦对于战机零部件造成的损伤也就越大。与此同时,高速滑行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冲出跑道或撞向机库,后果将不堪设想。甚至会出现冲出跑道的问题。基于此,战斗机飞行员在着陆操作中会遵循机轮刹车、打开减速板、打开减速伞的操作流程。特别是减速板,可以首先在空中帮助战机迅速降低飞行速度,因此已经成为各国空军现代化战机的标配。
当然,由于减速板对材质要求非常高,而且重量不轻,通常都安装在战机机背或机翼上。一般来说,民航客机和对地攻击机的减速板都安装在机翼部位。比如,美国的A-10攻击机、俄罗斯的苏-25攻击机本身就是"空中坦克",拥有强大的荷载能力,其机翼设计由于要兼顾众多武器挂点,因此普遍厚重宽大,便于减速板的安装。而歼-11和苏-27SK这样的战斗机的减速板,均是安装在机背上。总体来说,这样的设计,也相当于给战机加上了一个沉重的外壳,造成战机的起飞重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追求高速飞行的战斗机而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机的空间性能及机动优势。
和歼-11相比,国产歼-10战机在减速板设计安装上就充分考虑到了现代空战的特点。歼-10的四个减速板安装在战机机身两侧,和苏-27的减速板手动操作模式相比,歼-10减速板不仅自动化程度高,还充分融入到了飞控系统,与机身的副翼、鸭翼、襟翼等舵面形成一体,除了可以起到减速功能外,还可以辅助调整战机的飞行状态。这种前沿设计理论,目前也是五代机领域的热点话题。从公开显示的俄罗斯苏-35战机飞行画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款战机不仅充分利用了飞控系统,而且还彻底打破传统,舍弃了笨重的减速板配置。
据了解,苏-35配备了推力强劲的AL-41(117S)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电传技术,在没有机背减速板的前提下,它完全可以借助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飞控系统,整合襟翼、副翼及机体其它部分控制面进行复合动作,以此带来强大的空中阻力达到减速飞行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创新,让苏-35的机动性和隐身优势进一步凸显,也为加大燃油储量,扩大作战半径奠定了基础。(舍娃)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