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炮再次成为焦点,10秒可发16枚火箭弹,将外墙炸出大洞

军迷圈官微
文|谷火平
作为二战时期苏联陆军的王牌装备,喀秋莎火箭炮曾经让德军损失惨重。如今,已经问世超过70年的这款老炮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据悉,不久前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遭到突然炮击,实施恐怖袭击活动的极有可能就是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民兵组织。值得一提的是,该武装使用的火炮正是二战时期的喀秋莎火箭炮,共有30多枚火箭弹击中美国大使馆,将大使馆外墙炸出大洞。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这款10秒钟可以发射16枚火箭弹的大杀器,还是让美国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事实上,根据美国媒体的事后报道,此次炮击行动其实并没有足够的保密性。因为就在一个多月前,美国五角大楼就通过情报组织获悉,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民兵组织近期活动十分频繁,并有大规模运送火箭弹等杀伤性装备的动向。美国也将此消息转达给了伊拉克政府,希望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不测。然而,伊拉克政府显然没有对这个情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过,由于美国政府很早就撤离了驻伊拉克大使,因此,尽管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的此次袭击非常突然,但并没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根据美国政府的推测,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也门胡塞武装等在内,都是伊朗的“境外代理部队”。特别是在美伊军事对峙的背景下,伊拉克已经向这些忠实盟友下达了“代理战争”号令,将不定时高频次地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众多目标进行袭扰。在此之前,也门胡塞武装就宣布,位于沙特、阿联酋两国境内的300个军事目标、石油设施等都是袭击目标,并且已经付诸行动。可以说,什叶派民兵组织的此次炮击活动,同样是对盟友伊拉克的声援和支持。

当然,抛去这些因素不说,时隔多年再次在实战中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喀秋莎采用的是大名鼎鼎的132毫米火箭弹BM13。一般来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工字型发射架分上下两层,可以各挂载一枚火箭弹,一辆火箭炮车可以一次性搭载16枚132毫米火箭弹,这种火箭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装药量极大,威力也十分可观。最初,苏军出于对于核心装备的保密需求,并没有公布这款火箭炮的正式型号。由于火箭炮的炮架刻有字母K,当时的苏军士兵就将其称为喀秋莎。尽管这款火箭弹结构设计、发射操作十分简单,只需要8根工字型钢轨支即可,但其恐怖的覆盖式火力足以达到一个榴弹炮营的规模。在不追求精度的前提下,由吉斯6或吉斯151卡车装载的喀秋莎不仅具有一流的机动作战能力,而且还拥有8500米最大射程,对于敌军步兵乃至装甲集群都有毁灭性的打击能力。

可以说,苏联军队喀秋莎的问世,也让各国军队开始意识到火箭炮在陆军作战中起到的重要意义。比如苏德战争中的某次战役中,苏军对德军占领的奥尔沙火车站进行反攻,当时某喀秋莎火箭炮连奉命支援。在苏军对火车站发起总攻之前,该连配备的7门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齐射就发射出112枚火箭弹,不仅彻底摧毁了敌军工事,甚至让德军囤积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毁于一旦。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苏联开始加足马力大量生产喀秋莎火箭炮。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就先后投入了1500余门喀秋莎火箭炮,在战略大反攻时给予德军步兵和装甲部队予以重创。特别是,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时的壮观情景,除了在天空划过烈焰之外,其尖锐的呼啸声更是让德军为之胆寒。

整个二战期间,苏军共产生装备了6800门喀秋莎火箭炮。作为功勋火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依然有少量喀秋莎火箭炮在苏军服役。(舍娃)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