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国病急乱投医:自己造不出高超音速武器 就想出了一个“歪招”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军事

利刃/TONE

尽管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高超音速武器的前沿研究,美国在这方面却做到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目前中国、俄罗斯均已有高超音速导弹武器实物,进度远远领先于美国预计2023年才能服役的高超音速导弹HCSW。

有鉴于此,不论美国国防部如何淡化"高超"的威胁成色,美国希冀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扭转劣势的想法却愈发明显,甚至于已经到了"设立反高超天网"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图为美国未来天基高超音速导弹预警系统的工作想象图,该系统旨在早期拦截高超音速武器。

简单来说,尽管速度上仍旧比进入空间轨道的弹道导弹稍逊一筹,但现有的高超音速导弹飞行在高度稍低的亚轨道空域,移动路径也几乎无法预测,这就给高超音速导弹创造了极强的不对称优势。

相比之下,弹道导弹的弹头部分不仅会有极大的光学、雷达特征,并且其未来路径完全可以预测,所以对于各核大国来说,对弹道导弹进行提前十分钟,甚至是二十分钟规模的提前预警预测早已是常态。

图为弹道导弹(上)和高超音速导弹(下)的路径对比,高轨道更易被探测和拦截。

换句话说,对于高超音速导弹,目前各大国还都没有成熟的早期预警能力,末端发现时再组织拦截也为时已晚,唯一的"战略均势"方法就是在高超音速导弹上达到对等,通过"你有我也有"来威慑对方不首先使用这一新锐武器。

但这条康庄大道,美国很显然是走不通,原因很简单:美国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进度在前些年反反复复,最接近实战的HTV-2滑翔器和AHW高超音速导弹先后搁置或流产,直接打乱了美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发展节奏。

图为HTV-2高超音速滑翔器,它始终受限于飞行过程中的摩擦高温。

既然"高超"一时半会搞不出来,那么美国就只能靠来自其它方面的能力来补足"高超"的缺失,否则就要面临着战区优势,甚至战略优势被逆转的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还是选择了现今优势最大,系统最为齐全的天基预警系统,来作为填补"高超"体系的重要筹码:当前美国的天基红外预警卫星就超过十枚,其总量和质量都可以说是稳居世界首位。

图为美国覆盖全球的SBIRS红外预警卫星星座示意图。

用美国政府导弹防御评估报告里的原话来说,美国希望额外耗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设立的"反高超天网"能建立起覆盖全球,乃至于全球高超音速武器发射后的全程跟踪——这一用意其实不仅包括单纯的高超音速武器预警,更有希望将高超音速导弹在助推段和加速段拦截的想法……

但说到底,从美国红外和雷达预警卫星单颗价格上十亿美元的现状来看,这条路也不能算是什么"坦途"。

图为俄罗斯基于现有短程地对地导弹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匕首"。

在"反恐战争"如火如荼的这近20年里,美国的传统武器科研实力已经悄然退潮,这已经是近乎美国人自身都必须承认的事实:诸如高超音速武器、"福特"号超级航母的"电磁两件套"在内,这些维系美国战略优势的"基石"在研发过程中已经遭遇了大量阻碍,美国甚至不得不探讨以"蒸汽弹射航母"或"天基预警系统"暂时取而代之,填补真空。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种暂时替代终究无法称之为权宜之计,至于它到底有没有用,恐怕不久之后我们都能看到结果……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