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直升机的希望,预计可卖出1000架,首飞三年来不见下文

军迷圈官微
文|观察眼
直-15是“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中航工业哈飞”与“欧洲空客直升机”,联合研制的7吨级中型运输直升机,该直升机的研发投资采用双方各占50%的方式,中方代号AC352/直15、欧方代号EC175。根据最初的计划安排,直15/EC175投产后中国和欧直将各自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中方负责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欧方负责欧美市场的生产和销售。EC175直升机在2009年12月实现首飞,2014年12月欧洲负责公司正式向石油企业交付首批两架EC175;2018年6月我国也开始生产交付H175。

(直15在2016年12月20日首飞之后,基本上就再没下文)
国内方面,2012年,直15直升机的机身在哈飞正式下线,2014年8月中航哈飞首架直15机体交付总装,2016年12月20日,直15直升机在哈尔滨首飞成功。但是,自此以后,再无下文,至今为止也没有关于直15直升机交付的新闻曝光,而根据2008年11月,哈飞在第七届珠海航展上举办的直15新闻发布会上做出的说明,该机型应于2018年交付用户。而且,根据最早公开的时间安排,直15在2016年就应该开始向客户交付。

(欧洲主要是法国负责的EC175在2014年就出现交付的消息)
直15的研发思路也算不错
众所周知,和一些比较知名的直升机研发生产强国相比,我国的直升机产业实力并不是很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直升机研发生产也主要以苏系直升机的仿制,和有限的改进发展为主,即便是独立研发设计的型号,比如直7直升机,其实也没有脱离苏系直升机思路。受此影响,在当时,中国直升机产业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世界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为了尽快扭转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我国直升机研发生产企业和法国达成协议,先后仿制生产了直8、直9等一批型号的先进直升机,并延伸出庞大规模的直8家族和直9家族,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八十年代的世界水平。
但是,直升机产业的发展明显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走捷径、直接引进别国技术实现直升机跨越式发展,明显是异想天开。我国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所需的国际环境,更没有时间。受此影响,在本世纪初,我国直升机研发生产企业再次找到法国,找到了空客直升机寻求合作。

(在民用领域,直15在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好)
法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基础非常不错,以空客为代表的民用大飞机产业享誉全球,在直升机产业领域,法国的整体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中国同行。受此影响,再加上直8/9直升机的合作经验,中国直升机企业找到法国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法国也算得上是世界范围内直升机强国之中,对中国技术最开放的西方国家,而这些都是直15项目的基础。

根据公开的信息,中法直15/EC175直升机项目“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双发、宽机身、前三点可收放轮式起落架,单旋翼带尾桨常规布局设计”,动力方面规划采用两台法国技术的国产涡轴16发动机,单台输出功率据称超过1000千瓦。直15设计最大起飞重量7.5吨,巡航速度28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不低于800公里。而根据这些指标数据来看,直15的各项数据还是很不错的,在航电系统方面,直15也将会使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动力和传动系统也会采用数字化技术。受此影响,直15在中国国内的销售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
直15在国内的销售达到1000架都有可能
法国之所以在当初接受中国直升机企业的请求,答应合作开发一款先进的中型直升机,中国对这类直升机的巨大需求就是最主要原因。在民用领域、公务领域、军用领域,直15都有潜力。

(在警用公务领域,直15也有很大国内销售空间)
在民用领域: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同时也是灾害多发国家,在灾难救援、人员搜救等等很多方面,直15这样的7吨级直升机都有很大需求。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也需要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快捷的紧急服务,比如在医疗救助领域,直15也同样可以大展拳脚。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购买了两架。而由此就可以看出,直15在我国民用领域的应用价值还是非常大的。

在公务领域:我国公务领域现今对直升机需求最大的就是警用,我国警察部门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已经认识到直升机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价值,在其后,由于我国直升机产业不能提供可靠合适的直升机产品,我国也大量进口了国外的先进直升机用于警察执勤。但是,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公务部门比如警察部门明显没有那么多的经费用于采购昂贵的进口直升机。受此影响,我国警察的直升机应用也只能满足最基本、最紧要的需求,甚至这些需求也无法全部满足。

(在军用方面,直15也具备成为中国UH1的潜质)
同时,在特殊公务领域,比如特警应用、反恐应用领域,我国也同样没有合适、足够的直升机可用。而从直15的相关设计和先进程度来看,直15一旦开始交付,该机满足我国公务领域的这些现实需求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在这个领域,我国对直15的需求数量预计也会达到三位数。

在军用领域:我国直升机产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我国军用直升机的应用也有很大影响,在很长的时期内,受我国直升机产业研发生产能力不足的影响,我军的直升机需求都有很大缺口。而随着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武直10、直20、直8宽体型直升机的相继问世,我军的直升机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对于10吨以下军用直升机,我军仍然有很大需求。

我军现役的10吨以下直升机主要是4吨级的直9系列,虽然该机的国产化率较高,但是受研发年代的影响,该机的技术性能明显已经落伍。而且,更加要命的是,直9系列直升机受机体的限制,在海上救援、直升机反潜、力量运送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缺陷,而直9的这些不足和缺陷,直15明显可以弥补。
受此影响,一旦直15开始应用,并发展出军用型号,该机必然可以和直20、直8系列,以及未来的重型直升机一起成为我军的支柱性运输直升机。

(直升机动力系统测试,技术可以换钱,钱永远买不来技术)
因此来说,直15对我国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即便不考虑该机配备的涡轴16发动机,与其他直升机型号通用的问题,直15也有很大价值。而且,从我国的相关需求来看,直15一旦成熟交付,必然是不愁销售的,我国军、警、民三个领域对其总需求数量达到、甚至超过1000架都有可能。但是,直15现今的发展明显距离这些前景都很遥远。
技术发展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核心技术也永远不可能买到

直15现今难产的问题,最大的困难很可能是核心技术。因为根据中欧技术合作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没有的技术,欧洲绝对不会卖给中国,欧洲准许给予中国企业的只有中国已经研发成功的技术。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国企业独立研发成功某项技术之后,欧洲国家才会为了阻止这项技术的应用和继续发展,而出售类似技术。而在直15项目中,很多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很可能都还没有掌握,尤其是数字传动系统技术和涡轴发动机技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合作伙伴刁难中国企业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这样的事情,在中欧技术合作历史中多次上演。
高端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有捷径,技术可以换取金钱,但是金钱就未必能买来真正的技术。不想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总梦想着走捷径、弯道超车,在很多时候都有可能会翻车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