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战场上士兵们很少接触战友尸体?老兵表示真相太惨痛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军事

战争本身就是充满杀戮和残酷性的,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将近7000多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真实的战争残酷程度是无法想象的,有时候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连战友的尸体都不能妥善的安置,只能让他们暴尸荒野。这听起来多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但这却是作战部队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之所也这样是因为战友的尸体通常就是敌人给你布置的"诱饵",通常情况下敌人的狙击手总是脱离大部队单独行动的,战争结束后狙击手会将目标锁定在敌人尸体的周围,等待他们的队友前去营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狙击手"围点打援"的做法,甚至有时候为了干掉对方的一个狙击手,必须有一个士兵暴露自己的位置,引对方的狙击手开枪,这样自己一方的狙击手才可以战斗敌人隐藏的位置,所以在为了不让狙击手干掉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第一时间打扫战场的。

狙击手并不是每个部队里的标配,如果对方没有狙击手那么是否可以营救了?答案当然还是不可以的,因为并不是战争结束就意味着战场就安全了,残忍的敌人会继续在尸体上做文章,他们有可能在尸体下面放上炸药、或者是布置上地雷,一旦被触碰将会造成更多的伤亡。除此之外,部队在打扫战场时还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在发现敌人的尸体时候,必须要开枪验尸,在确保敌人确是死亡之后才可以靠近。但是有时候总会有所疏忽,所以会有不少敌人躺在尸体旁边装死,这对于打扫战场的部队来说都是一些安全隐患。

但是一场战争下来死伤上万,不处理掉这些尸体,时间一长就会腐烂,滋生出大量的细菌,严重时可能会引发瘟疫。而这其中最重视尸体的国家当数日本,日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仁慈,而是受制于为天皇尽忠的思想。日本人通常会将尸体进行火化,然后将骨灰放在盒子里将其运回国内。对于军人的级别不同,火化的仪式等级也不同。有时候日本人在战场时失利后,根本来不及带回尸体,他们就会选择砍下战友身体的一部分回去,进行简单的火化;有时候只会带些战友的遗物回去。在日本的部队里甚至有专门的僧侣,来负责尸体火化的仪式。看似庄重的仪式其实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这是在告诉日本民众死亡并不可怕,能够战死是大日本帝国军人的荣耀,是为天皇尽忠的最好方式,死亡会受到后人的尊崇,这就和日本设立"靖国神社"是一个道理。

俗话说"死者为大"其实其他的国家对于战后尸体的处理也十分的重视。曾在一次战斗中,敌军有上千的尸体阵亡在我军的阵前,在即将腐烂的情况下,我军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敌军前来收尸。规定他们只能派出50人左右的队伍,并且不能携带任何的武器,同时还要打着红十字的旗帜。无论战争是否正义,责任更多的是来自战争的发动者,参战的士兵往往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只是履行了军人的使命,其实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Dacom)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