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竟如此羸弱:坦克遭美苏嫌弃,多年防线4天全线崩溃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视角
如果为二战期间所有协约国搞一个工业能力排名,日本敢说排倒数第二,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排倒数第一。虽然当时日本在亚洲横行霸道,更是在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打得不可开交,但其工业实力相较于世界其他军事强国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之所以如本能在亚洲猖狂一时,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积贫积弱,工业化水平比日本差很多。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多年来日本始终重视其海军的发展情况。日本人深知只有大力发展海军才能有效提升日本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思维影响下日本拥有了实力惊人的海军力量,也就是这样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甚至敢于与实力雄厚的美军一战高下。但是,常言道:“决定一个人是否强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他的长处,而是他的短板。”对于日本而言,其不被重视的陆军始终是日本不得不面对的硬伤,也正是陆军的衰弱最终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定局。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在战场上如饥饿的狼群般制霸一时,但其强悍的皮囊背后隐藏的不堪的陆军作战力量。据战后解密档案显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其所谓的“机械化师团”不过是由区区150辆汽车和十几辆坦克组成的“幌子部队”,真正的日本陆军实际上是一支只有一战时期作战水平的骡马化军队。虽然当时的日军仍旧可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形成绝对的武器装备优势,但在面对当时真正的工业强国部队时日军毫无之力,以至于在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地区时日军多年经营的防线仅抵抗4天便全线崩溃。

反映日本陆军弱小的最典型例子便是日本陆军坦克的质量。由于国家不重视陆军发展,再加上日本钢产量不足以满足军工和生产需求,日本坦克的制造偷工减料。以日本第一种国产坦克89式中型坦克为例,1929年研制成功并批量装备日军的89式中型坦克其重量仅13吨,这一数据甚至不及其他国家轻型坦克。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日军研发制造的重量仅15吨的97式中型坦克在缅甸甚至曾经被中国远征军的卡车撞翻,日本坦克也因此被美军士兵戏称为移动棺材。

其实不仅美军觉得日本坦克差劲,苏联早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便已经见识到了日军坦克的羸弱。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出动100辆坦克,但这些坦克在仅仅十天内便损失了40%,巨大的损失使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全线后撤。其实,苏军之所以能如此碾压号称日军绝对精锐的关东军,主要原因还是双方实力差距过大。以装甲部队为例,当时苏军装备的T34坦克可在远距离击毁日军坦克,而日军坦克必须在极近距离上才有可能击穿苏军坦克的装甲,这样的战争完全是一边倒。诺门坎战役后,虽然日军始终在中国及众多东南亚国家作威作福,但面对紧邻中国东北边境的苏联,日军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坦克作战能力差或许并不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但仅从这一点足以体现日本当时羸弱的工业生产能力。过低的工业产能使得日本完全无法具备与当时各工业强国分庭抗礼的能力,以至于其在太平战争时虽曾风光一时但仍旧难逃被美军痛打的局面,甚至在战争后期美军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轰炸时日军连有效反击都无法做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