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航空:我造的,你放心!苏30每年才摔一架,稳定得很

军迷圈官微
文|谷火平
撰文:阿库拉

印度本土的航空工业长期以来都是相当奇葩的存在,用"没有金刚钻还想揽瓷器活"来形容他们可谓是再好不过,与实力长期不匹配的野心让印度航空工业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失败,然而他们却并不对此死心。36年前就已经立项的LCA"光辉"战斗机时至今日已经快要变成一个烂尾工程(截止到目前其产量总共不过十多架,此时距离光辉战斗机正式加入印度空军服役已经过去了6年)。自行研制战机无法成功,印度人又想到了通过引进外国战机再将其国产化的方法,不过事实证明他们连这个能力都没有。

根据美国著名防务刊物《Defense News》网站的最新报道称,就在近日印度本土用于生产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的最重要工厂纳西克航空制造厂极有可能在2020年3月之前关停,目前他们手上还剩下8架苏-30MKI战斗机的订单,在这些战斗机组装完毕之后如果他们依然拿不到新的生产任务的话,那么该工厂将无力继续维持下去。由此还会连带超过400家各类与航空零件制造相关的工厂关停。这对印度本土的航空工业来说可谓是灾难性的打击。

那么印度为何要这么做呢?答案只有两个字:缺钱。印度自从本世纪初引进俄制苏-30MKI战斗机之后,由于不甘心生产线受制于俄罗斯一直试图将这款战机进行本土化,意思便是在俄罗斯颁发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完全实现苏-30MKI的自主化生产。2011年该计划正式启动,随着这款战机的"印度特色"越来越多(印度虽说使用俄罗斯的生产标准,但一切航空耗材和零件都是印度"自己"的,进口俄罗斯的才占49%而已),坠毁率也越来越高。从本世纪初到2011年该战机只有两架坠毁记录,而从那之后坠毁率爆炸般的增长到了每年一架。

摔飞机对于印度空军来说是完全可以忍受的事情(似乎哪里不对),但战机本土化带来的成本飙升就让印度人不能接受了。目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自行生产一架苏-30MKI战斗机的成本在7030万美元左右,所有生产工作全部交给俄罗斯的话单机成本竟然只有4215万美元!整整2815万美元的差价让印度空军高层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自己建造还不如直接购买"的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某一个国家想要实现一款从国外引进战机的本土化,其生产成本必定会经历一个先增后降的过程,最终完全脱离战机的引进国做到低成本的自主化生产。然而印度航空工业由于基础太过薄弱,生产成本处于高位的周期就长得令人难以忍耐。截止到目前印度想要自行生产苏-30MKI战斗机的话依然需要从俄罗斯进口大约49%的各种航空零件(就连战机关键部位的某些螺母螺栓印度人自己都造不了),整整8年过去了,仅仅一款战机的国产化刚刚完成了一半,照这个架势下去他们岂不是要等到2027年才能够实现完全自主生产苏-30MKI?真要到了那时估计其他国家的六代机都试飞成功了。

印度航空工业就是彻头彻尾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事实上印度所有的本土军工企业都带有这种特质。在耗费了大量卢比与时间之后好不容易弄出来一个"国产"武器装备,却是自己生产外壳,内部由外国零部件填充的货色,也难怪他们能够多次在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屡战屡败。

印度升级后68吨的阿琼MK1A主战坦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