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当之无愧的“空战之王”!服役数十年经久不衰 苏27凭借的是啥?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军情观察室

舍娃

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苏-27"恻卫"战斗机,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的经典之作。这款战斗机作为足以媲美美军F-15的三代机,即便经历了数十年,其强大的性能优势依然十分显著。尽管苏-27在航电系统等前沿科技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如今的四代机,但其在外形设计上的闪光点至今依然被世界航空领域所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翼身融合体技术、上置机匣发动机结构、中央流体升力布局等,苏-27的一系列超前设计理念对中国空军歼-15、歼-16扥该战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从研发背景及功能定位来看,苏-27就是冷战时期苏联空军为了对抗美军全新型号的F-14、F-15战机所量身打造的。针对高空制空权的争夺,苏联空军急需一款兼具空中格斗与对海作战的重型战斗机。根据苏联军方提出的"反F-15"(Anti—F-15)计划要求,大名鼎鼎的苏霍伊设计局开始承担研发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和苏-27几乎同期诞生的还有一款经典名机——米格-29。当然,从战略意义和影响力来看,整体性能更全面,特别是机动性能更出色的苏-27无疑对苏联空军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航空界普遍开始探索研究"过失速机动空战"技术在现代战机上的应用。而就在包括美国等众多航空大国尚且在苦苦研究之际,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苏联飞行员普加乔夫首次驾驶苏-27公开亮相,随着著名的"眼镜蛇机动"由苏-27首次成功完成,这也预示着苏联已经走在"过失速机动空战"研究领域的前沿,也让更多的人对苏-27独特的结构设计产生了好奇。

众所周知,能够做出"眼镜蛇机动"的战机,对于升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正是基于此,被誉为"苏-27之父"的苏联著名航空设计师西蒙诺夫,在苏-27的研发设计之初,就为其确立了翼身融合的机体结构风格。除了保持传统三梁式机翼设计之外,苏-27还具备了悬臂式中单翼与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其中,机体的楔型进气道被固定在翼身融合体的下方,保证了飞机的出色气动性能。而在机体材质方面,除了常规铝合金之王,苏-27采用了大量钛元素材质,保证了机体机构可以达到稳固性与轻量化的完美平衡。

与此同时,和当时世界主流战机设计风格不同,作为一款重型战机,苏-27同时具备了超大航程与高机动性的空中作战优势,它的起飞重量已经达到30吨,拥有近4000km的最大航程,并能载弹8吨左右。如此强大的动力性能,除了配备当时领先世界的俄罗斯国产AL-31F型涡扇发动机之外,其机匣上置的机身结构设计也功不可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气动布局,战机的发动机在不占用大量机身内部空间的前提下保证了续航优势。与此同时,这种发动机布局结构也更加便于发动机的拆卸与更换,让战机的后勤保养与维护性得到充分的保障。此外,由于其配备的两台发动机保证了充足的位置间隔,即便一台发动机出现突发故障的情况下,另一台发动机依然可以平稳过度运行,其飞行安全性十分出色。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搭载9吨燃油的苏-27甚至在高空高速截击方面可以完全碾压早期的F-15。因为它的失速速度可以达到200km/h,加上2.35马赫的最高航速以及一流的爬升盘旋能力,苏-27飞行员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出"眼镜蛇机动"等高难度动作,成为当之无愧的"空战之王"。正是看重了苏-27一流全面的性能优势,我国在批量引入的同时,也以此为版本全面推进国产重型战机的研发。特别是随着歼-16在苏-27版本基础上实现了航电等关键系统的全面升级,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帮助中国空军完成了国产三代战机的全面更新换代。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