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俄罗斯这款武器上“热搜”了,喀秋莎火箭炮对准美国大使馆开火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武器正能量

前段时间,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遭到来历不明的火箭弹袭击,美方对外宣称袭击者使用的武器为喀秋莎火箭炮,且袭击并未对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造成任何损伤,也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美国的这个说法很快被为大使馆工作的伊拉克人推翻,有伊拉克雇员表示美国大使馆外墙被火箭弹炸出坑洞。

从二战到现在,喀秋莎这一款经典武器已经走过了70多年风雨,这款武器的构造极其简单,但火力可一点也不弱,一门喀秋莎一次齐射的火力密度不亚于一个炮营。

早在一战时期,沙皇俄国的工程师便想在飞机上安装航空火箭弹,以强化战斗机的火力,但这一想法在当时过于超前,很快被高层叫停。苏联建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苏联工程师相继开发出弹径132毫米、282毫米的航空火箭弹,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飞行员使用航空火箭弹给予日本关东军猛烈的打击,由于效果不错,苏联开始研制车载火箭弹。

1939年,8导轨的B-13火箭炮研制成功,该款火箭炮采用工字型发射架,可在上下分别挂载一枚火箭弹,总共可挂载16枚132毫米火箭弹,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威力巨大,B-13火箭炮最大射程8500米。出于保密因素,基层官兵并不知道这款火箭炮的真实型号,因为炮架上有一个字母K,年轻的苏军战士便称其为喀秋莎,渐渐地,喀秋莎成为这一个系列火箭炮的名称。

1941年7月中旬,第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连参战,7门喀秋莎齐射112枚火箭弹,对德军占领的奥尔沙火车站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德军囤积的大量物资被炸毁。随后,苏联军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喀秋莎火箭炮。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共投入1500余门火箭炮,对德军的野战工事和暴露在野外的轻装甲部队和步兵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此后,只要听到喀秋莎齐射的呼啸声,德军士气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战斗过程中,苏联工程师也在根据战场需求设计新的喀秋莎火箭炮,火箭弹弹径达310毫米的M-31-4火箭炮与M-31-12火箭炮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箭炮,在苏军攻打柏林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摧毁了大量德军引以为傲的工事。在应用过程中,苏军也发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缺点,那就是精度较差,比传统火炮差了不止一筹,同时,喀秋莎火箭炮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极为脆弱。为了解决精度问题,苏军采取的办法是密集齐射,用火箭弹密度弥补精度上的不足,如果火箭炮阵地容易遭受敌军炮兵打击,则打完就跑,以免被击毁。

由于造价低廉、性能可靠、使用简单,喀秋莎火箭炮在战后被出口到许多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入侵阿富汗时,即便是苏军自身也在使用喀秋莎,恐怖的火力密度让敌人闻风丧胆。在这次的美国大使馆遇袭事故中,年过70的喀秋莎火箭炮再次成为主角。虽然美军早已推翻了萨达姆政府,但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动荡不堪,极端分子、反美武装依旧十分活跃,伊拉克的经济水平甚至比不上萨达姆时代。对于打着人权旗号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伊拉克民众心里是有怨气的,这为反美武装的生存提供了土壤,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之所以被袭击,是因为美国深深地伤害了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