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雷达用了20年!完全体台风战机问世 终于不用羡慕歼10了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军事
利刃/QG
在早些年间国产歼-10战机问世之初,大伙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拿他和同时期且同样采用了鸭式布局的台风、阵风这些先进三代机来进行综合性能方面的比较。在这个对比的过程当中,由欧洲联合研发的台风战机,凭借其优异的气动布局和动力澎湃的EJ-200涡扇发动机,给中国军迷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影响。不过在当时估计很少有人会想到,当我们的歼-10系列都已经改到了C型时,欧洲的台风却没有出现太多的变化。

(歼-10都已经改到C型了,台风却没有出现太多的变化)
不过,这种尴尬的局面即将迎来终结。据报道,为台风战机量身定制的"捕手-E"机载火控雷达,在去年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设计审批之后,终于达成了批量生产的条件。报道称,首批"捕手-E"雷达将会在近日交付并安装在科威特空军订购的台风.T3战机上。这也意味着,从90年代末为台风战机配套而生的第一代有源相控阵——AMSAR的诞生算起,在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后,台风的完全体版本终于成功问世。

(首批量产型捕手-E的装备标志着台风完全体的问世)
而之所以将这批台风.T3称之为完全体,是因为在台风刚刚服役的年代里,它那令人眼馋的发动机以及强悍的超音速机动性,掩盖了战机本身在航电雷达方面的不足。相比同期我国的歼-10系列,虽然它和台风一样,在服役之初使用的是上一代的平板缝隙火控雷达,但在经过歼-10B换装无源相控阵以及歼-10C换装有源相控阵这一系列进化之后,其整体的航电雷达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地踏步的台风,甚至达到了仅次于四代隐身战机的水平。

(通过不断升级,歼-10系列的航电系统已经远程台风)
如今,"捕手-E"终于补齐了台风战机身上的最后一块短板。"捕手-E"采用了有源相控阵天线体制,至少集成有1500个T/R单元,且采用了机电混合扫描体制(类似俄罗斯的雪豹-E)。从整体来看,"捕手-E"在天线孔径、T/R单元数量以及跟踪探测能力等方面的性能,都已经达到了与我国歼-10C战机配套有源相控阵雷达相近的水平。

("捕手-E"的技术水平应当与歼-10C配套雷达相当)
在此之前,台风的配套雷达系统是由英国BAE公司提供的ECR-90"捕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该型号基于"海鹞"FA.2装备的"蓝雌狐"雷达改进而来,使用的是上一代机载雷达中比较常见的平板缝隙天线。尽管因为研制时间较晚的关系,ECR-90有着"末代巅峰机械扫描雷达"的美誉,但在现代机载无源乃至有源相控阵雷达变得愈发成熟的背景之下,即使是上一代体制的巅峰之作,也免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ECR-90曾被称为机扫巅峰,现在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那些知名的三代半战机当中,台风应该是最后一个将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集成的型号,尽管他们换装AESA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被提出。仔细想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出了趟早门,却赶了个晚集"的尴尬,恐怕除了技术与资金上的问题外,也与多国联合项目容易出现的扯皮有着一定的联系,毕竟这也是让许多老欧洲国家在技术合作方面患上拖延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