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炮与欧洲的技术差距:同一设计,换中国火药就致命故障频发

军迷圈官微
文|候知健

火台问题,707先生不但不懂炮弹底火,还不识字的?
双35火炮的炮弹底火没有引进,是当年一方面国内觉得瑞士开价较高,另一方面国内相关企业也拍胸口立军令状,保证能拿出替代产品的综合结果。
但实际上由于技术能力的差异,在瑞士方面没有提供生产技术转让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虽然能大致仿制出相同结构的国产化底火,但是实际性能和可靠性根本达不到瑞士产品的原始性能。国产的仿品看着类似,但是其设计、材料、工艺,与原品在大量关键性的细节上相去甚远。

图:曳光管的螺纹方向选择,属于设计而不是工艺。707先生你有没有最基本的常识?
比如底火核心材料——击发药剂的问题,双35火炮的开闩速度非常大,对于底火中的击发药剂的耐冲击能力要求很高。国内的药剂稳定性和一致性一直很差,性能波动范围很大。

图:博克瑟火帽,中间的三叉状物体即三爪火台,三爪之间的空隙用于传火。国产35底火早发火的原因,就是三爪火台在冲击下,向下运动挤压击发药。后续结构改进不是推翻三爪火台,而是想办法降低击发药的敏感程度、限制三爪火台在剧烈冲击下的移动
基于药剂性能的差异,瑞士原设计就没有问题,国产测绘底火就会出现出现高概率的早发火。就707先生自己给出的截图,最后一句怎么说的?“在不改变结构尺寸、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底火结构进行调整、改进和创新设计”。不论改进之前还是改进之后,这样的产品根本就不是瑞士的原设计产物。
707先生,对于什么叫做底火设计,底火设计涵盖了多少内容,是完全无知的。而所谓“到头来还得我们自己来改,推翻他们的三爪火台设计”,简直更是颠倒黑白的滑天下之大稽。

图:35炮弹底火的最终改进方案,要看公开论文《提高某撞击底火抗冲击能力研究》,所谓推翻三爪火台设计,根本就是瞎胡扯。根本不在后来的五条改进措施之内。
三爪火台结构并没有改变,只是在火帽壳上增加了一个凸起,用于固定住三爪火台的径向位置(原设计只是通过火帽壳收口在周向上固定住三爪火台 ),避免火台的移动挤压,意外引燃敏感度过高,稳定性不足的国产击发药。
国产35弹药底火的一切改进,解决的都是瑞士原品设计不存在、而出现在国内逆向测绘设计中的问题。
这种由于基础工业水平落后带来的问题,在各种型号国产化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一般只能通过增加设计、或者原材料“以高代低”的方式进行解决和弥补。但也造成普遍存在的国产化后的性能(重量 体积增加 成本增加)下降的现象。
在这种问题上也能信口雌黄,707先生已经不只是对弹药结构完全无知的问题了,恐怕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令人担忧。

图:机炮发射曳光弹对地射击
四:王泽山零梯度发射药到底是怎么立项的


依然是个识字的问题,仅以两图附上,足以说明一切。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