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机枪弹链的选择:美俄看钱拿货,中国依旧“穷病缠身”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观察眼

自马克沁机枪诞生以来,便一直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大到五常、小到各种武装,都装备着这种高射速的杀人武器。机枪发展到二战时期的MG-34\43之后,射速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每分钟上千发的超高射速,让机枪成为一种死亡武器。而机枪之所以拥有远高于步枪的射速,弹链功不可没。

弹链作为机枪的供弹具,通过串联的方式把大量子弹组合起来,使机枪能够以高射速持续射击。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实践,目前主流的弹链有“不可散”式弹链和“可散”式弹链两种,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弹链选用原则。

帆布弹链

机枪诞生后,由于射速太快,持续供弹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保障机枪的供弹,马克沁设计了不可散的帆布弹链,帆布弹链由一条帆布带和金属片组成,子弹被金属片包裹固定,早期装备机枪的列强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帆布弹链。

帆布弹链造价低廉,可折叠收拢,方便日常管理,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使用成本不高。但帆布容易受潮霉变,影响供弹质量,机枪粗暴的拨弹也使得帆布弹链用几次就会变形,这同样会影响供弹的稳定性,所以目前几乎看不到使用帆布弹链的机枪。

展开后的帆布弹链

今天主流的不可散弹链主要由金属制成,避免了帆布弹链易变形发霉的缺点,这种金属弹链同样具备方便回收利用的特质,这也是所有不可散弹链的最大优点。

正是冲着可回收、低成本这一点,不可散弹链成为当前俄军机枪的主流供弹具。虽然不可散弹链在机枪击发子弹后依旧挂在机枪上的样子很不好看、徒劳增加机枪手负担,但只要累一点、麻烦一点,就能省下一笔钱,为什么不省呢?对军费拮据的俄军来说,这种勤俭持家的做法还是很必须的。

不可散弹链

鉴于不可散弹链对机枪射击的干扰,可散弹链应运而生。可散弹链起源于一战时期,由法国的哈希开斯机枪率先使用,可散弹链的最大特点在于,子弹是弹链链节之间的连接销,子弹被抽出后,链节就会自动脱落。

这种设计使得装备可散弹链的机枪使用起来非常畅快,弹链随着射击抛出,减轻了射手负担,同时减少了空弹链对射击的干扰,方便士兵在特殊情况下抱着机枪进行射击。由于可散弹链的特点,当今各国的机炮和机载机枪主要使用可散弹链,美国等西方国家受习惯影响,也偏好这种使用简便的弹链。

射击后残留的可散弹链与弹壳

当然,不缺钱也是美国能够大规模使用可散弹链的一大原因。相较于不可散弹链易于回收的特点,可散弹链打完就散落一地,很容易遗失、损坏,在训练环境下还好,多花点时间就能回收地上的弹链,可在战场上,士兵们可没时间和心情回收细碎的弹链。

久而久之,可散弹链在美军内部几乎成了一种一次性消耗品,随之而来的就是成本的上涨,这也是许多国家不怎么使用可散弹链的原因。当然,作为世界第一军费大户,这点钱对美国而来不过九牛一毛。

可散弹链

但可散弹链的易用性是公认的,想要享受可散弹链的畅快感,又不想多花钱的主大有人在,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一支过惯了苦日子、强调节约的部队,即使到了不缺军费的新时代,“穷病”依旧没被根除,57式、80式等机枪常年使用不可散的金属弹链。

但不可散弹链的弊端不小,特别是对体格不如白种人健壮的我们来说,不可散弹链带来的射击干扰和负重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于是乎,兼具不可散弹链和可散弹链优点的组合弹链诞生了。

弹链过重影响射击

组合弹链是一种将多段较短的不可散弹链组合起来的长弹链,每段弹链长度为5发、10发、20发,以每段不可散弹链的最后一发子弹为连接销,击发这颗子弹,组合弹链就会脱开,原理真是简单到不要不要的。

可以说,组合弹链既具备不可散弹链易于回收管理和存放的特点,还可以像可散弹链那样脱落,方便射手射击。总的来说,组合弹链的本质还是不可散弹链,其便捷程度与可散弹链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组合弹链的成本比可散弹链低得多,花不可散弹链的钱,享受可散弹链的部分体验,不是没钱做全套,就是不想花那么多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穷病”。

塑料弹链

除去组合弹链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试图通过使用塑料和聚合材料制造弹链,以达到降低使用可散弹链成本的目的,塑料如今被大量应用与枪支生产,很多步枪、冲锋枪都开始使用塑料弹夹了。

和金属弹链相比,塑料弹链当然更便宜,但塑料和聚合材料的可靠性却是个问题,面对机枪射击时的高温,塑料弹链的安全性堪忧,有可能堵住枪膛。目前,有能力的国家都希望开发出更便宜的弹链材料,但目前尚未有广泛应用的例子。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