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国际首次!历经5年潘建伟团队又立新功,实现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谷火平

近日,中国科研人员在量子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媒体报道,由“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带领的科研团队实现了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据悉,自2014年开始,在成功进行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的基础上,潘建伟同陆朝阳、刘乃乐等中国科学家,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小组联合组成技术攻关团队,历经五年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这一技术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将在高效量子网络的探索性研究方面领先全球。

​根据专家的介绍,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对于量子通信的深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意义。众所周知,如今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了全球热点问题,随着现代化信息监控、窃听技术的不断提升,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研究具有“无条件安全通讯”优势的量子通信已经迫在眉睫。当然,和普通的信息传输与通信方式不同,量子物理系统的传输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量子隐形传态,其技术难度非常大。

​自199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量子领域研究的潘建伟就同奥地利科学家联合完成了独立光子偏振态的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验证,这一开创新成果还被国际物理学权威《自然》杂志收录进“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攻破,潘建伟团队也逐步打开了量子信息领域的大门。从2004年开始,包括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演示、两光子复合系统的量子隐形传态、单光子多自由度的隐形传态、千公里量级量子隐形传态在内,无数悬而未解的关键技术点得到验证和突破,也为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实验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从前期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要全面上升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层面,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难以想象。因为包括该领域的权威美国在内,也始终没有涉及量子信息技术的这一“无人区”。除了理论学术方面需要进行跟进之外,大量前沿实验工作也成为潘建伟团队的核心任务。在提出了“光子体系中可扩展至任意维度的贝尔态测量和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的设想基础上,科研团队在实验中也屡败屡战,特别是潘建伟院士,他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在实验中提出了增加“额外辅助光子”的建议,取得了高稳定性多通道路径干涉技术的成功突破。在此基础上,联合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多光子多维度相互作用的实验”,进而为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近五年来,中国在量子技术领域成果斐然,仅仅是申请专利的数量就达到了美国同期两倍。当然,在量子技术的核心领域量子计算机领域,由于美国拥有IBM、谷歌、微软等众多全球科技巨头,中国依然处于追赶状态。当然,被《自然》杂志评为2017年“年度十大人物”的潘建伟院士,以近年来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他也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量子之父”。

​有权威量子技术专家就提出,随着我国掌握了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一前沿技术,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将领先世界各国至少20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关系到国防军事、金融财政、尖端科技乃至社会民生诸多方面。在世界各国都在潜心研究新一代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当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无数科研精英前仆后继的努力奋斗中,我们也坚信,继“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之后,以量子科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也将成为引领和改变世界的强大推动力。(舍娃)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