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这下不用急了,新技术的应用助力运-20生产,速度大大提升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观察眼

运-20运输机的诞生,弥补了我国在大型运输机领域的空白。虽然相对于俄罗斯的安-124、美国的C-5银河大型运输机来还有所不如,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款运输机在我国航空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了它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向更大型的运输机发展。运-20还解决了我军对运输机的紧迫需求,为了保卫我们的960万平方公里,我军对于大型运输机的需求非常大。以美国为例,美国仅一个空降军,就有100架以上的大型运输机,而我们却仅有少数的伊尔-76运输机,数量相差实在悬殊。这也是我国急着研发自己大型运输机的初衷之一。

不过,运输机虽然研发出来了,而且进入了紧张的试飞、量产阶段,但有人还是算了一笔账,以现在我国运-20生产线的现状来看,一年仅能生产数架,产量实在太低,多少年以后我空军的需求才能够满足啊!更何况近些年来我周边的环境变化对于空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老这样让人等装备啊!运-20量产后,我们还在继续购买二手的伊尔-76运输机,就是这个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最近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国防军事早报》中的一个片段,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节目中公布了西安飞机集团的运-20生产线,根据报道可知: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线的速度更快,运-20的生产速度有望大步提高。看来,运-20运输机的加速部署应该不成问题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这么牛呢?

首先,我们知道的是,在运-20生产的初期,我们还是依靠传统的图纸指导和人工手动装配方式来组装这款运输机。而媒体中所透露给我们的则是,西安飞机集团已经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方式,采用了数字驱动装配技术,这在全球范围内还是比较少见的,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生产技术,工人不需要太严格的技术训练,大量辅助机械用于组装工作,但都是些汽车生产线,对大型复杂产品难度太大,我国能将其应用于大型运输机的生产,实在是个不小的创举。

此外,针对运-20运输机生产工作,西飞建立了全套的数字化体系流程,使得其各零部件从设计到加工制造,再到最终检验,都形成了集成化的流水线,生产实现了智能化,不但速度提上来了,而且还避免了人工装配带来的误差。零部件的生产加快,就意味着产能的提高,再加上脉动生产线、智能化机械设备的使用,运-20的生产速度肯定会更上一层。

其次,还有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运-20生产得以加速,这项技术就是联想设计技术,其实就是一种质量管理系统,这种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衍生版本,它融合了设计阶段全平台内所有的环节,其中一点数据的细微变化,都能通过并联线路影响所有与之相关的节点数据,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对部件及飞机整体进行监测,以前这项工作需要几个月,现在则需要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简化了人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此外,3D技术和激光设备的使用也加快了生产速度,也就是3D打印功能对于飞机零部件的快速生产,以及可靠性都提供了不少保障,这些新技术正逐渐改造老旧的工业生产设备,尤其是对大型零部件的生产更加快捷。这些技术的大量运用,使得运-20运输机从部件生产到装配,再到检测周期大为缩短,我空军的大型运输机配备也会必然加快。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研人员们的努力钻研,也只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才能使我们更快更强,确实应该致敬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军工设计者们。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