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身材小,潜力大!中国发射成本最低运载火箭,“龙”系列一战成名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谷火平

撰文:闻刀

据新京报消息,本月17号中国一枚特殊的运载火箭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三颗商业卫星(一枚遥感卫星,一枚互联网通讯卫星和一枚对地观测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取得圆满成功。这枚火箭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首枚商业火箭"捷龙一号","捷龙一号"的发射成功拉开了我国商业火箭发展的大幕。

"捷龙一号"运载火箭

这型火箭的发射成功创下了很多记录:是目前我国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固体火箭,拥有我国商业火箭中最高的荷载比,发射成本仅为3万美元/千克,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单位荷载入轨成本最低的火箭,甚至低于一些可返回的航天飞机。除此之外,该型火箭使用车载式设计,具有"短,快,多"的特点,生产周期仅为6个月,能够进行批量生产。能够在24小时的准备过后就能发射。

该型火箭是中航集团继"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后的一个重要运载火箭系列。"捷龙一号"共有4级,总长度约为19.5米,火箭箭体的直径为1.2米,起飞重量约为23.1吨。到达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时可以运载200公斤的货物,能够满足一箭一星和一箭多星等多种发射需求。

"捷龙一号"发射现场

太空是人类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未来各国竞争的新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两国就在太空展开了漫长艰难的太空竞赛。从苏联将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宇宙的人类,到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迈出人类探月工程的一大步,种种太空项目不仅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科技水平,同时也耗资巨大。

耗资巨大的登月工程

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星计划",解决人类在外层空间的存活和停留问题;第二阶段"双子星"计划,解决航天器对接、太空行走等问题;第三阶段"阿波罗计划"研究载人登月和返回的问题。在1967年美国正式着手开展登月时共花费约250亿美元(1967年美国GDP约为8300亿美元),并且随着美国人登上月球之后,后续的计划也因耗资巨大而被迫取消。

可以说阻碍人类进一步开发太空的障碍,并还不是缺乏前往太空的设备和技术,而是将探索成本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内,使探索太空有利可图。3年前,中国针对航空航天事业指导方针就发生了转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商用遥感卫星的研发、运营和发射中来;鼓励民用商业卫星的发展。

捷龙系列火箭作为这样一种纯商用的运载火箭,应用了全商业的模式。研制经费向社会融资,研制的过程通过竞价竞标,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套单位。因此,在这次的火箭研发过程中,能够选用各方最好的技术,比拼最优的价格,才能达到"捷龙一号"如此高效的费效比。

目前我国的龙系列火箭计划雄心勃勃,中航集团计划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拓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第一步已经完成,即在2019年前完成火箭研制,并且成功首飞;第二步,预计到2020年前,完成5发火箭的研制,开发更大的卫星仓,具备在国内各卫星发射场发射的能力;第三步,进入业务成熟期,实现每10发一批,打造国家的"捷龙"火箭品牌。

中国的"龙"系列火箭,除了"捷龙"系列以外,我国火箭公司还在研制"腾龙"系列火箭,这型火箭将会使用液体发动机,能够重复使用,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

可以说随着运载火箭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未来人类开发月球、火星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