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厂不造电线改造弹药 拖拉机厂兼职造坦克!这些工厂咋跑偏了

军迷圈官微
文|123军情观察室
月影
众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骄狂的纳粹德军先胜后败,付出了近14万人阵亡、包括陆军元帅保卢斯以及22名将军在内的9.3万人被俘的惨重代价,也由此拉开了二战中同盟国反攻的序幕。70多年后今天,再回过头来看看诸多参战官兵写下的回忆录,恐怕无人不为那场战役的惨烈而动容,特别是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提到了拖拉机厂(又名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工人们在火线上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甚至直接驾驶着刚刚下线的坦克出厂迎战德军的事迹,我们就能一窥前苏联战时全面动员的强大力量。

图1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全面动员的历史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战争动员就成了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后,法国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国民公会于1793年8月了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宣布"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为止,全法国人民始终处于征发状态",依靠这一法令,法国在很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规模超过42万人的军队并动员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使战争获得了有效的物质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应付规模空前的大规模战争,主要参战国陆续进行了军事、经济全面动员,把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大力发展军工生产,德国的军工生产比重从1915年的35%增长到1917年的75%,法国在战争头四年军工部门的工人数增加了33倍,飞机月产量增长了8倍,野炮日产量增长16.4倍,重型炮弹日产量增长103倍,可以说动员体制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而为了方便动员,各国在工业布局和建设当中都会考虑到这一因素,至少在我们中国就出现了拖拉机厂造59、电工厂造子弹的情况。

图2 与"东方红"拖拉机一起生产的59式坦克
大名鼎鼎的洛阳拖拉机厂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现在名较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工厂建立于1955年,曾经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辆越野载重汽车,此外还生产联合收割机、平地机、装载机甚至皮卡车,但它在生产民用机械之外却还另有一条常年保持运行状态的坦克生产线,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开足马力生产坦克。

图3 长江电工厂最早是造这个的
而位于重庆的长江电工厂就更有意思了,听起来它应该是一座生产电线、胶布之类的电工产品的工厂,然而实际上它却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弹药厂。说起长江电工厂,实际上它的前身是1905年四川"保路运动"时期四川士绅在清政府的允许下自筹资金建立的造币厂,当时也叫重庆铜元局,由于半官方的性质,铜元局局长还领道台衔,下设以英制、德制机器建立的两个铸币车间,结果清政府倒台后,控制重庆的军阀刘湘为解决军火问题,派参谋长杨芳毓主持,将铜元局压、印花等铸币机器改装成了弹药生产机器,此后逐渐发展成了解放前中国最大的弹药工厂,解放后虽然改名为长江电工厂,但实际上该造啥造啥。
此外像兰州的万里机电厂、西安的红光机械厂、太原的山西机床厂之类的工厂,虽然偶有个别生产部分民用机械,实际却都是军工厂,不是造军用光学仪器的就是造火箭发动机的,总之从名字上看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国防动员的需求所在。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