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的“妈妈”要是被击沉,它该何去何从?只有“死路一条”吗

军迷圈官微
文|武器正能量

1910年,美国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寇蒂斯双翼飞机在此起飞。在飞行了一段时间后,飞机安稳地降落在一片海滩上。这就是人类史上第一次飞机由军舰上起飞、降落。可以说,这就是航空母舰的雏形,以及航母作战思维的起点。从1912年,英国海军开始改造军舰成航母,直到今天,航母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间,航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完善,许多海洋大国都拥有了数量可观的航母,并组建航母战斗群,大大提高了综合作战能力。到了今天,航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深入远洋的象征。作为海洋上的大杀器,航母通过实际的战争,证明了自己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在二战期间,航母被大量运用于战场。美军与日军的太平洋战争就是二战期间,航母被广泛运用的代表。在对战争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中途岛海战中,航母编队就是战斗的主角。在这以后,航母取代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地位,成为现代远洋舰队的主干。如果一支海军中,拥有航母编队,那么其战斗力是多么有保障。

那么航母的战斗力是如何体现的呢?实际上就是其甲板上停靠的舰载机。不同型号的舰载机,依托于航母,抵达全球各地的战场,在航母甲板上起飞、降落,对目标进行攻击。这就是航母的作战方式,其最大特点及优势,就是可以远离国土,在不依靠当地机场的情况下,进行作战,或者施加本国的军事力量。

可是舰载机是依托于航母的,一旦航母这个重要“基地”被击沉,已经起飞的舰载机又该何去何从呢?由于舰载机的燃油、武器供应,以及起飞、降落靠的都是航母,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各国的军队早已深入研究,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当舰载机投入战场后,其携带的武器和燃油,都会保证完成作战任务,以及返航的所需。当航母被击沉后,通过无线电,驾驶员就能得到消息,并在作战区域附近选择安全的降落点。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航母战斗群在外作战,那么肯定会尽量选择靠近自己盟国的区域。因此,已经起飞的舰载机在失去了航母后,也可以选择盟国的合适的地域进行降落。

进入现代后,军事基地受到各国的重视,并纷纷修建。美国就在全球各地修筑了现代化军事基地,无论哪里有战争,美国军队都能第一时间赶到。即使美国航母编队出兵,也不会离自己的军事基地太远,航母被击沉,起飞的舰载机也能飞回军事基地。因此,军事基地就是舰载机的第二个“家”。

当然,一个合理而充足的航母战斗群编队,能够给编队核心的航母提供各种保护,从天上到水下,从陆地到海面。因此,要将航母击沉是相当困难的。何况航母并不是没有战斗力,它也拥有一定的火力,可以对靠近自己的敌舰、敌机发出攻击,保护自己。

尽管如此,航母依然有被攻击、击沉的风险,毕竟体积太大,容易暴露在敌人眼前,其在雷达上的反射截面积,以及其他监测信号等等,都特别明显。一旦被发现,航母的弹射器、拦阻索、雷达和水下推进器等部件,都容易因为遭受攻击而损毁、失灵,进而对舰载机的起飞、降落造成影响,甚至会使停靠在航母甲板上的舰载机遭到攻击、破坏。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