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没好货:中国先进火炮引进非洲技术被坑惨,欧洲货贵一倍有理

军迷圈官微
文|候知健
早期的自行防空火炮,确实不乏直接把牵引火炮的主要结构塞进炮塔壳子,再装载在坦克或者其它装甲车底盘上的例子,比如国内早期的自行式双37高炮就是如此。但这种设计的性能很糟糕,只能作为战时改装以作为应急之用,或者作为科研工程中对于技术成熟度等要求不高、但对成本控制比较看重的试验样机平台等用途。


KDA-10火炮。KDA10系列主要供自行火炮采用。上图部分即瑞士双35系列火炮的核心结构,自行炮、舰炮、牵引炮等各种最终的使用装备型号,都是它组合、衍生而来。
在较为完善的自行火炮中,火炮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妥协。比如为了控制整个车体、尤其是炮塔的暴露面积和开窗开孔,火炮结构的外形、观察瞄准设备的分布和使用方式需要更改。瑞士在35口径高炮上的兄弟型号,总体外形相差巨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瑞士双35系列研发顺序比较特殊,先有自行火炮版本,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牵引火炮版本。


图:KDC火炮,是KDA火炮的无弹链供弹版本。
单纯从一般基础规律来讲,瑞士的双35系列,由于自动工作原理、闭锁方式、击发机构原理、浮动击发原理等核心设计都是基本一致的;从其牵引型进行逆向设计,还原出自行火炮的结构是可行的。但是这依然显著超出了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的中国火炮设计水平。
由于逆向设计能力的不足,国内再次把目光放在了引进上。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是找瑞士引进,但是南非的山寨改进版双35技术,宣称性能更好——更轻、更简单、更可靠、更好维护的同时,向中国给出了不到瑞士一半的要价。

图:南非ZA35自行高炮防空系统,采用了自己简化设计的GA35火炮
南非的GA35的核心思路是简化瑞士原始设计,主要改动包括以下几项:
将原设计的外能源供弹(比如电机+弹簧马达驱动)改为内能源供弹,靠炮管上的3个孔引出燃气去推动供弹机构和炮闩等部件。简化炮闩设计,简化输弹机设计,把炮闩的液压缓冲机构简化成机械弹簧机构......
在不算入供弹机的情况下,GA35比瑞士的原版KDC减少了超过50%的零件数量——从294种减少到143种。这些设计在引进之初,得到了国内相关研究所和工厂的高度赞赏和评价——这方面的内容可见《GA35自动机机构设计创新思想分析》等公开文献。

图:中国自行双35防空系统中,火炮部分的技术来源是南非,而不是瑞士
但火炮设计能力的匮乏,不仅使国内没有能力从牵引型双35逆向还原出自行双35,也使得国内没有足够的能力,在观摩引进的过程中发现南非设计的隐患。GA35在国内很快就暴露出了大量的故障,尤其是炮闩和复进机构。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