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G600不应该被看好?这四个大缺陷是关键

军迷圈官微
文|怪蜀黍老囧曾
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的AG600水陆两栖飞机被很多人寄予了殷切希望,很多人认为其意义很大,可以填补空白。然而坦率地说这是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想象,背后隐藏的问题非常大。
AG600水上着陆
首先就是,水陆两栖飞机已经日薄西山,其由于需要为水面起降而付出了巨大的结构代价。在陆地机场普遍存在、海上直升机也可以普及的今天,水陆两栖飞机的结构代价显得不太符合时宜。水陆两栖飞机的需求量已经非常有限,世界上还在研发水陆两栖飞机(不算轻型水上飞机)的国家只有俄罗斯、日本和加拿大。美国都不再研制此类飞机,岸基飞机完全足够,其中知名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是别-200,只卖给白俄罗斯两架;日本US-2,只有5架,最终可能采购7架。中型水陆两栖飞机需求量相对大一些,加拿大的CL-415有95架,老式的CL-215则有125架。坦率地说,加上1架日本海上自卫队还没有退役的US-1A,全世界在服役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只有8架,这就是AG600同行全世界的分布情况。
CL-415是中型飞机,但装备量大很多
因为需求量小,因此航空前沿领域的技术根本不会覆盖在水陆两栖飞机领域,唯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增升技术,而这其实并不算很先进的技术。所以,水陆两栖飞机技术带动能力非常低,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带动子系统技术突破可能。不同于先进的倾转旋翼机、先进直升机和大型固定翼岸基飞机,水陆两栖飞机价值已经极为有限。事实上,中国在水轰-5之后水陆两栖飞机(如果水轰-5算是水陆两栖飞机的话)研究已经断档30年,而这三十年里恐怕没人会认为中国航空工业在退步。这就是AG600的第一个大问题:缺乏前沿技术溢出的潜力。
别-200仅出口2架
既然没有什么前沿技术溢出的潜力,那么市场会不会买单呢?需求小本身就是个严重的问题,而且需求并不会真正的出现。对于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机场密度的提高、航空器可以覆盖的范围扩大是有效性最大的杀手。不管是别-200还是US-2,性能再好需求量也非常有限。至于AG600,现在南海岛礁都已不缺乏机场设施和可以搭载直升机的舰艇,AG600的有效需求其实也在被压缩。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市场需求很低。
日本US-2型
AG600性能并不佳,这因为研究断档并不奇怪,但坦率地说AG600的性能就算达到了US-2的水平,其也没有多少需求量,而单独研制的费用却不得不平摊下来,很可能导致成本失控。特别是作为大型机,其运行成本要远超中型飞机,在经济性上,AG600不可能与CL-415之类的中型飞机竞争。这就是第三个问题:经济性差。
AG600的性能也压缩了其实用性。2米的抗浪能力已经饱受诟病,较长的起降场地要求也大幅度限制了消防使用能力。至于远洋搜救,拜托,先不考虑我们海空力量有没有在超过海岸线1000公里外大规模活动的能力,难道真的要AG600在缺乏保护的环境下深入远海实施搜救么?当对方的防空系统无法击落这种大型低速目标么?实用性并不理想,这就是第四个问题。
AG600首飞
值得注意的是,AG600项目本身即然在技术领域整体上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那么很显然这个项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此有限的需求通过引进CL-415之类的中型外国飞机就可以解决,此类非主战类装备西方出口并无限制,否则中国陆军的美制S-70“黑鹰”直升机早已趴窝,而海军的英制LR7型救生潜艇根本进不来。这类极为有限的需求通过进口而非完整的研发周期就可以满足,集中资源到更有价值的项目更重要。
我们应该把资源集中到更有价值的项目上,比如运-20和C919,AG600项目真的缺乏价值。并不是什么都要自己造才是好的,要知道,技术进步本身可能反噬有限的资源,过多不经济的技术部门很可能导致整个体系尾大不掉,沦为吞金巨兽而产出有限,这会加剧财政负担并降低整个经济效率,这同样需要加以控制。AG600项目在媒体上是被过誉了,其意义远远低于运-20和C919这类大型飞机,笔者实在是难以看好这款设计理念已经落伍的大型飞机。
C919更难,但是更有价值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