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没有四代机,可变后掠翼时代我们在干嘛?歼16一雪前耻
文|观察眼
利刃\Dark
还记得拥有可变后掠翼的F-14雄猫战斗机吗?这种被俄罗斯划归4代机的“变形金刚”,其实更适合战斗轰炸机的设计,可变后掠翼在平直翼和大后掠翼之间切换,不同状态满足战斗机低俗、高速下的不同要求,让战斗轰炸机真正具备了多样化性能。但缺点是可变后掠翼的液压设备死重、造价高昂且使用维护不便,因此法国选择常规布局的美洲狮、我国生产类似美洲狮的飞豹,只有钱多赶时髦的美国和欧盟选择可变后掠翼的F-14和狂风,可见中法都错过了四代机时代。我国在战斗轰炸机投入上也不比美俄英少,而且也曾想另辟蹊径地仿效过她的老师——苏联的米格-23,打造国产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
可变后掠翼飞机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成为了全球飞机设计的时尚,这里就包括了美国的F-111和苏联的米格-23战斗轰炸机等。可变后掠翼布局的飞机优点突出,比如机翼后掠角角度的变化,能让飞机在高速和低速的不同飞行状态中,得到非常理想的前缘升力,由此可以有效地平衡战机在高低速飞行时对主翼要求的矛盾。
也是在70年代我国意识到战斗轰炸机的重要性,一旦面对更加强大的对手,空中支援将直接决定战场胜败。当时我军装备的歼-5、歼-6和歼-7无法开展对地打击,能打击地面的强-5航程又不足,载弹量也跟不上去。而轰-5和轰-6轰炸机飞行速度过慢,自卫能力也差强人意,难以满足我海军的火力支援需求。因此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一起提出对新战机的要求,其实就是希望生产一款自己的战斗轰炸机。其中,来自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6方案惹人注意。
强-6是一款以苏联米格-23为师的支援型战斗轰炸机,在设计图纸上,强-6既能对地攻击也能对空作战,是一款多用途战斗机,航电水平也比强-5出色。尤其装备先进火控系统后,该机能凭借制导空地导弹对目标开展防区外的打击,自身生存能力和对地面目标的威慑力都是我军当时欠缺的。同时,该机的设备也基本全部源自我国仿造和改进米格-23BN所得,是真正国产化的战机。根据当时的设计指标,强-6总体性能已超过了当时的米格-21、米格-23甚至美国F-4等机型,尤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款让我国跨足四代机可变后掠翼的机型。
可变后掠翼飞机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结构设计十分复杂,这就导致故障率较高,而且复杂的变翼机构导致飞机载荷被严加限制,这些问题在强-6的研制过程中就出现过。始终无法解决结构超重问题,虽然基本搞明白了可变后掠翼设计要领,但是依旧无法掌握其控制系统的制作问题。再加上与强-6配套的涡扇-6发动机始终没有量产,强-6最后在80年代中后期下马。而且,各国军方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认为可变后掠翼已不符合未来战机发展潮流,四代机的时代接近尾声,实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生产强-6了,我国也未能赶上战斗机变形金刚的时代。
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是强-6的代替方案,但是该机有很多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低空低速飞行性能差容易进入失速状态,而且,该机较弱的突防能力无法应对现代防空系统的突破,空战自卫能力近乎为零,也难以满足我军多用途作战的要求。空军为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了苏-30MKK,但其发动机推力不足、雷达性能不出众,且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也差强人意,于是乎,歼-16战斗轰炸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该机填补了“飞豹”的缺陷和不足,能同美国的F-15E多用途战斗机相媲美。
歼16动力强筋,太行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为12.5吨,美国F-15E的F100-PW-229最大加力推力为12.9吨,两者相差不多;在航电上,歼-16配置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多目标作战能力,目前只有F-15E的APG63(V)4有源相控阵雷达能与之比较,两者也不相上下;在火力上,歼-16最大载弹量为12吨,而F-15E仅为11吨,但前者多数挂点位于翼下,后者多在进气道和翼根,因此其飞行阻力比歼-16小得多。综上来看,两者性能的确处于相持状态。无疑,歼-16让我军战斗轰炸机的研发水平达到与西方持平的水平,堪称是新一代全能王战斗机,一雪没有可变后掠翼四代战机的前耻。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