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歼20因信息处理短板发展双座型?总师杨伟一句话道破真相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军情观察室

2019年1月份,在央视播出的一期军事节目上,以动画的形式首次解析了可能存在的歼20双座版本的方案设计,使得歼20会不会有双座版本再次成了热议的话题。

节目中认为,歼20双座型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未来战场环境信息量巨大的难题。未来,如果歼20让一名飞行员负责驾驶战斗机,另一名飞行员负责处理多种多样的信息,这样就能极大减轻驾驶员负担,也能极大地提高歼20的作战效率。因为“在未来高度数字化的战场上,大量的信息可能会挤爆战斗机的控制面板”。

显然,按照节目的说法,在未来战场,如果歼20只让一名飞行员兼顾所有的信息处理内容,歼20的飞行员似乎是忙不过来的,所以这就需要另外一名飞行员来辅助。

也因此,这一表述被不少人解读为当前歼20的自动化后台信息处理能力可能存在不足,所以才要发展双座版本。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双座歼20并非着眼于处理当下的作战任务,而是关注未来要拓展的更强大的作战能力。

首先,歼20作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机种第五代战斗机中的一员,在设计之初自然考虑到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性要求,即五代机的普遍的4S性能需求。其中,第4个S即是信息感知能力。

歼20既然加入了最新的先进传感器,自然装备了配合这些传感器的相应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和设备。在当下歼20完成制空作战,踹门作战,打击对方作战体系节点等这样的任务时,是完全不存在信息处理不过来这样的问题的,自然也就不存在需要增加一名飞行员的需求。

其次,歼20如果要继续拓展战斗方式和功能,单座形式才会是一个束缚。因为双座版本增加的不只是一个飞行员而已,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强大的作战功能。

就拿歼15的双座版本来类比,歼15双座版不仅可以充当单座战斗机的同型教练机,也能充当电子战飞机和战斗轰炸机,而这在歼15单座上都是实现不了的。当初洛马公司基于F-22设计的FB-22也是战斗轰炸机,尽管后来并没有实际生产,但也经过了严密探讨认为不是战斗轰炸任务即便在五代机上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可见,双座战斗机的任务量不可能与单座战斗机相同,也就对应了央视节目当中所说的信息爆炸现象产生的原因:任务的激增。

因此,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未来不仅仅满足于让歼20承担现有的制空踹门的单一角色,大力挖掘歼20的多方面的功能,全面开发歼20的各种潜力,发展系列化,承担多面手才是歼20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实际上在2018年,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也明确的表达了这一看法,总师杨伟说歼20将发展系列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这一番化不仅印证了歼20发展双座版本的巨大可能性,也预示着中国很可能最终只选择歼20这一款5代机平台进行多方面的拓展,包括战斗轰炸机型,舰载型等等,并最终要发展到介于5代机和6代机之间的五代半的水平和高度。

而目前,全世界目前对于6代机在信息能力上的定位之一是超信息能力,但即便到了6代机上,AI也不能帮助其能实现完全的无人化。

当初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在设想6代机的时候一开始还都打算发展成无人的模式。然而现实是,AI人工智能虽然在记忆力和反应速度上远胜人类,但人在处理突发情况下的决定目前人工智能是远远赶不上的,战斗机面对的情况却常常是突发性的,在瞬间反应能力上,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做出比肩人类的最合适的决策。

因此,人工智能即便到6代机时也只能作为驾驶员的辅助工具,帮助驾驶员更好更快的处理信息内容,在战斗机的控制力上可能占据7成,但依然不能取代人。同时,既然公认5代机和6代机有一个代数的差距,6代机都实现不了全自动给的5代机自然实现不了,因此当五代机发展出介于5代机和6代机之间的5代时,因为信息处理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加入一名飞行员,自然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总而言之,基于总师杨伟的歼20系列化的说法,说明歼20不可能止步于目前,而在歼20平台没有颠覆性的变动的情况下,要大幅度的挖掘歼20的潜力,双座版本的确是拓展歼20战斗力的一个十分合理的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