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心酸!中国仿制法国舰炮竟耗费20年,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军事

舰炮在军舰上的作用毋庸置疑,自从导弹这大杀器出现后,舰炮曾一度被认为可以淘汰了。这个观点当然是不理性的,因此,如今全球各国海军仍是以舰炮作为战舰的标配。

我国的舰炮多仿自于苏俄,当时我国海军经过对比、考察,最终选定了法国的单管100mm速射舰炮。这款舰炮当时感觉是非常先进的,也比较适合我国海军当时舰艇普遍吨位偏小的实情。虽然也有其它的选择,但美国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和英国的114毫米舰炮都过大、过重了。

法国这款100mm舰炮,最大射程为17.5公里,最大射速为90发/分,可以使用各式炮弹,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以上除了射程稍微逊色了些,但其单枚弹药投射量以及射速均已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国产大口径舰炮,于是我方决定从法国引进2门该炮,1门直接装在了"四平"号053H型导弹护舰上,另一门作为样板进行仿制。从1987年开始,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才把重重难关攻破了。这样的窘况实在让人大出所料,现在来看下到底问题出在哪吧。

这个仿制的工程时间段发生在上世纪的80年代,这款炮在当时来说算是高精密自动化的机械了,它的供弹系统有多达6个关联系统,30多个程序,80多个的故障代码,而供弹系统的机械基础则是精密的液压系统。对于当时的科研力量来说,无论是软件还是机械方面都是高难度的挑战。

正因为机械的自动化功能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因此仿制难度极大,另外各种高精度的液压器件更是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承接下来。仿制的工作每走一步都非常艰辛,重重都是困难,往往是边攻关边仿造,最后试制出来的构件组装成样炮后,又发现整体的协调性与可靠性都不理想,只好又要分析、改进、再组装,因此进度越拖越久。

现在回过头看,才发现这款炮的引进是不成功的,主要是没经过专家的论证就引进了。其实这款炮是连法军都没有装备的半成品,后来法国人把它改进成了MK2型,主要是对微电脑处理故障方面进行了重整,解决原来版本中繁琐的程序设定而不得不反复初始化的重大漏洞,这个漏洞因浪费时间而造成延误战机的严重后果。后来还在液压装置上加上限位杠杆来改善供弹的可靠性,花了2年时间直到1990年才算改造好。

等到我国这款舰炮仿制成功,它的技术又落后了,无论是苏制AK-176M,还是意大利76.2mm的射速都超过了120发/分钟。而高射速对于防空的意义重大,如果要改造成同样的射速,不但技术难度高,成本也高,而且炮的重量估计已接近130mm的舰炮了。这样一来,之前这款100mm单管舰炮的所有优势全都丧失了。

现在H/PJ-26型76.2mm已研制成功,除了口径不如,其它都超过了仿制的100mm,成本更是低得多,海军选择哪个已经不用多说。另外,法国100mm只适合中小型舰艇,目前海军更需要为大型舰艇配备大口径的舰炮,130mm口径舰炮还能采用最新的火箭增程、制导等技术,自然是首选,仿制的100mm的地位也就尴尬了。

当然,从仿制中也让我国受益非浅,法国100mm单管舰炮无论是火控系统,还是液压装置,还有无线电引信技术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水平,经过多年的摸索、攻关,如今国产舰炮的研发已硕果累累。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