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日本组装F35A服役一年就坠海,也把日本品质传说摔得稀碎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观察眼

利刃\NE

在日本航空自卫队三泽基地U-125A救援搜索机于F-35A的失踪海域发现可疑物体和油污之后,同属三泽基地的F-35A失踪案件基本上可以用“坠毁”为结论画上句号。

但对于整个日本来说,F-35A的首次事故并不能用“坠毁”来终结。多家日本媒体已经先后确认,本次坠毁的F-35A战斗机是在2017年6月交付的AX-5号飞机,也就是日本国内企业授权组装生产的首架F-35A。

图为交付仪式上的AX-5号F-35A,身后披着的日之丸现在看来十分讽刺。

当然,战机的坠毁并不能武断地归结于质量问题:诸如飞行员的错误操作、地勤的失职、概率极低但存在的意外都可能是F-35A意外坠海的原因。

但祸不单行。就在三泽基地的失事F-35A出发之前,负责F-35A日本产线发动机制造和维护的iHI(旧称石川岛播磨重工)发布了自查报告,报告中称在两年间该公司的下属工厂共有一万多起违规事件,其中和自卫队航空装备相关的违规案例估计在2600起以上。

尽管在报告中,IHI狡辩称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但不过几个小时之后,搭载该厂组装发动机的F-35A就轰然坠海,笔者对之只能归结于是“现世报”。

图为负责F-35A发动机制造的IHI瑞穗工厂,系本次违规调查报告中的重灾区。

事实上,能让航空自卫队F-35A在无报告、无预警情况下突然失去联系的故障并不多,若能把意外排除掉的话,则导致本次事故的故障必然十分严重。严重到什么地步呢?可能完全出乎F-35A原厂方,也就是美国的预料。

再联想到IHI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强逼”下自查的报告,其中已经提及到IHI的质量检查体系已经“全面溃堤”:举个例子来说,该厂的质检人员不仅未具备相关资质,而且手中还拥有具备资质人员的印章,至于检查则通常都是“扫视”草草了事。

图为报告发布之后IHI社长的“标准90度”鞠躬道歉。

而在质检体系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之后,IHI自然是没有底气来说明自身产品到底存不存在质量问题,比起“负责任”,辩称质量没有问题的说辞更多是挽救该公司即将“一泄到底”的股价。

若要说得简单一些,若IHI生产和维护的产品没有质量问题,那么IHI为何还要在公众面前郑重道歉?

图为曾是日本军迷焦点的AX-5号F-35A战斗机,如今该机已经石沉大海。

而更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在“日本品质”传说逐渐崩塌的今天,或许为自卫队F-35A坠海“背锅”的还不仅仅局限于IHI:在日本得到的F-35A“FACO”(最终装配体系)当中,负责整机装配的三菱重工也有质检造假蒙混过关的前科……当然,考虑到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可能根本无法找到,无论三菱还是IHI最终都大概率能逃过一劫。

图为坠海的全日空YS-11残骸,该机至今仍保存着支线客机失事率纪录。

换个方向来说,在泡沫经济前日本制造的YS-11客机都很难在公众面前保存着“安全”的形象,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创下的恶性事故机毁人亡概率纪录至今无人能破;而在日本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严重缺失的今天,日本企业又能拿什么来保证自身生产的产品足够安全?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产F-35A两年不到就“送”给海龙王之后,日本防卫省无疑将加快防卫装备“去国产化”的步伐……届时等待着IHI、三菱等“偷工减料企业”的结局,无疑要比今天更加残酷万倍不止,而这只不过是它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