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打出的炮弹壳怎么处理?其实答案很简单!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视角
在现代战争当中,海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海军除了以航空母舰作为主力战舰之外,还有以战列舰作为主力战舰的海军舰队。在一艘战列舰上,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舰上的主炮,当然,除了战力简直快一些,驱逐舰,护卫舰和巡洋舰也会配备火炮。这些火炮作为战舰上最为重要的近防武器,在海战当中发挥了导弹等先进技术装备无法比拟的作用。当然,随着海军技术的不断发展,舰炮所包括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增加,舰炮一开始仅仅指的是装在军舰上的火炮,最初只用于海战,后来也用于岸上轰炸和防空用途。 可以说在现代海军当中,舰炮的作用虽然不如导弹耀眼,但是其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实意义上,都是非常可靠的武器。
舰载火炮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典时代。尤里乌斯·凯撒在他的“评论家”中指出了对岸上英国人使用船载弹射器,而到了拜占庭帝国时期,该国的海盗船则携带着弹射器和喷射器。从中世纪晚期开始,战舰开始携带各种口径的大炮。 在英法百年战争初期的1338年,英法两国海军就打响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舰载火炮的海战—阿讷默伊登战役,在当时的战役中,英国战舰克里斯托弗号装载了三门火炮以对抗法国海军。到了15世纪,大多数地中海国家都在利用安装在船首或船尾的重型大炮来轰炸岸上的堡垒。
15世纪中叶,一些船只还携带较小的宽边炮,用于在尝试登船前立即轰炸其他船只。这些小型的火炮大多是杀伤性武器。从15世纪70年代起,葡萄牙和威尼斯海军都在尝试利用大炮作为反舰武器。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虽然在1474年担任王储期间,其在实践当中开创性地引入了旧亨利时代的帆船上的加固甲板。引入这一技术的目的则是为了方便在军舰上安装重型火炮。这些火炮最初是锻铁后膛装载武器,但到了十五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海军普遍采用更轻,更精确的舰载火炮,铸成青铜,能够发射重达60磅的球或石头(27公斤)。 1489年,葡萄牙海军建立了世界上可考的第一批训练有素的海军炮手标准化小组,进一步促进了海军炮兵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舰载火炮的作用就更加的尤为重要,在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演变更新之后,在一战时期,一种装备大口径主炮的战舰—无畏舰诞生了。与前半个世纪的快速更新相比,舰载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变化相对较小。战舰仍然类似于无畏舰,鱼雷艇演变成驱逐舰,中型舰艇被称为巡洋舰。 随着重型火炮的口径增加(在大和级战列舰中最多为46厘米(18英寸)),所有舰艇形状都变得更大,但携带的武器数量仍然相似。 较小的船只使用较小口径的武器,这些武器也用于战列舰作为防御性二级武器。在一战当中,著名的日德兰海战不仅是一场无畏舰之间的对垒,更标志着舰炮时代的辉煌和之后即将奏响的落幕。
当然,这时候有人会问,在军舰战斗时,会消耗大量的炮弹壳,难道不需要回收吗,实际上是没有必要回收的,由于目前的战舰呈现的是封闭式结构,且军舰上装备有全自动操作和控制系统,战斗人员可以远程操作机舱内的各种武器。 此外,现代海军舰炮是全自动开火的,无论其大小,无需人工干预(当然,紧急装载也可以手动完成)。 因此,在战斗期间在整个船甲板上都看不到一个海军舰员,所以综上所述,炮弹的外壳当然不能被回收。
而且,炮弹被打出去之后,留下的炮弹壳儿一定是一个十分高温的物体,如果对这个高温物体进行回收,会对军舰的甲板和其他设施造成损害。这在军事角度来讲,是非常不利于战舰进行养护的。而且炮弹被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目标,相对于炮弹发挥作用这个意义来讲,炮弹壳的成本是非常低廉的。所以说一旦只要打出去的炮弹击中敌方目标,对敌方造成损害,在经济学角度来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