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人不忘本:不论到哪都要种菜 哪怕是40万公里外的太空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123军情观察室

利刃/阿伦

在能源愈发紧张,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发展航天事业,尤其是探索外太空资源,似乎成为了每一个有能力的大国所必须做的努力。广袤无垠的星辰大海拥有无限的可能和无尽的资源,但这些对于人类走向太空来说,开采和开发这些资源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对于人类来说,尤其是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中国来说,我们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实际是解决在宇宙中种田的问题。因此,各国在大力发展太空宇航探索事业的同时,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太空平台上搭载空间生物实验室,以探索生物在外太空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变化,并由此摸索出未来在宇宙中人类生存的方法和具有特殊性状的太空植物。

就在前段时间,中国的嫦娥4号探月飞行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并进行月球勘测。而位于嫦娥4号内的生物科普实验室的一颗棉花种子在微重力的条件下生根并发芽,这是目前为止距离人类最远(40万公里)的一株绿色植物。

而嫦娥4号探月飞行器所搭载的生物科普实验室正是中国生物科学与太空宇航技术融合的最佳体现。空间生物实验实际上是指将植物细胞或微生物等具有生物研究价值的生物作为实验对象,将这些生物装载于整套实验装置,并搭载于航天器内。利用航天器所在的微重力和复杂宇宙电磁环境,研究外太空环境对于生物性状的改变。

研究如何在宇宙中种田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不仅仅是解决在宇宙航行中的食物问题。首先,外太空具有复杂且与地球完全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环境下,各种生物都具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和性状。而这种未知的,且变异程度较大的外太空变异技术,其性状变异效率要远远超过于在地球选育的效率。比如我们吃到的一些个头特别大的彩色甜椒,实际上就是经过太空变异并选育的地球品种。

正因如此,航天飞行器所搭载的生物科普实验室,需要拥有极高的技术水平才能满足在复杂条件下进行生物实验的要求。而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一批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和民间人才的民间企业也参与到了航空航天的发展浪潮中。其中,中国华润集团旗下的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航天飞行器生物实验中的佼佼者,而这种军民融合的产业模式将给中国省空间生物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研发了一整套包含了空间设施和地面设施的全面生物实验装置。这些装置不仅能够进行空间实验,更能够随时监控空间实验中的实验载体。在空间实验过程当中,不仅能够进行太空育种相关研发,更能在空间实验结束之后于地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选型。也正因如此,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所发展的空间生物实验服务平台在中国空间生物研究范围内处于相当的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种军民融合的大趋势,使得这些具有活力和技术的民间企业,能够参与到国防航空航天相关的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事业当中。也正是这些具有技术的民间企业,让军民融合成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新一代创业版块的佼佼者。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