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我们想要报复,而不是谴责”,印度媒体是战争狂人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火星方阵

作者:王德华

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能够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那也不会是印度媒体的功劳。

自从2月14日发生在克什米尔普尔瓦马的自杀式袭击,造成40多名印度准军事部队士兵死亡以来,印度的电视新闻网和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一直在大声疾呼,鼓吹“流血”。这次袭击是由穆罕默德军恐怖组织的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实施的。印度指责巴基斯坦窝藏和支持该组织。

“我们想要报复,而不是谴责。”袭击发生后的第二天,以咄咄逼人著称的印度新闻主播阿纳布•戈斯瓦米怒吼道。即使是一名被杀的士兵的妻子,因主张与巴基斯坦进行和平对话在网上也遭到了袭击。有人叫她胆小鬼。其他人则暗示她不爱她的丈夫。

与此同时,一些印度媒体将不满指向中国,宣称中国一直在庇护 “穆罕默德军”,冲动地要求印度降低同中国的外交和经贸关系。“惩罚中国”“抵制中国产品”,这样的声音不时在印度舆论场响起。2017年夏天,印度军队竟悍然越过边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印度舆论几乎在狂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退休的将军和外交官们对这个问题的评论却远没有那么好战——这证明通常是那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印度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打过一场全面的战争了,平时忙于应对叛乱和恐怖袭击。但是,缺乏战争经历似乎让一代印度人对战争和胜利的荣耀,产生了危险的错误想法。

在过去的两周里,诸如“ 报复普尔瓦马”和“外科手术” 这样的标签,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两国空军在上周的小规模冲突不断升级,这些标签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电视新闻主播们也不甘落后, 其中一人甚至穿上军装,挥舞着玩具枪。他们把较为温和的声音贴上了“反国家”的标签。 在Twitter上的一名评论人士表示,那些不支持印度政府举措的人是“叛徒”。

与美国和其他没有征兵制度的国家一样,在军队中服役的印度人比例很小,精英阶层的比例甚至更小,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如今,好斗的社交媒体斗士和电视新闻主播一生中目睹了破坏性的恐怖主义行为,但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能记起该国与巴基斯坦的最后一场真正战争:1965年的22天小冲突,造成1.15万人伤亡,以及1971年导致孟加拉国建国的战争。

除了生命损失之外,这些冲突对日常生活和商业产生了非常实际的影响,甚至在该国其他地区也是如此。1965年,印度南部远离巴基斯坦边境的地区实行了定量配给。正如《时代》周刊报道的那样,两次战争期间都有停电、宵禁、警报和演习。一位1971年战争时期还是小学生的印度人写道“在这种孩子气的虚张声势之下,我们都吓坏了”。

恐怖袭击后的高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这个自由开放的公共领域。这种愤怒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毫无节制的言辞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例如,该国其他地区的克什米尔人一直面临着威胁。这番言论还向印度总理莫迪本就强硬的政府施加了压力,要求其以某种方式进行报复,尤其是在大选即将来临之际。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的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用小报的歇斯底代替新闻业的职业操守。知名记者们摒弃了任何客观性的伪装,在推特上表达了他们对印度报复性打击的支持。一名电视新闻主播在推特上说,印度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巴基斯坦”。

印度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应该要有大国的气度才是,整天与邻国斗气无理取闹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姿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面对世界第二的强大中国和昔日的难兄难弟,印度只有搞好推动中印和印巴关系才是符合印度的根本利益。鼓吹报复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有的姿态,印度媒体必须摒弃极端民族主义。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