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封锁越强大!欧洲宇航员开始学汉语 希望能进中国空间站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军事
说起国际空间站,憋在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一个梗就是:当初中国方面决定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在得到俄罗斯等国大力支持的情况,美国却极力反对,并最终将中国拒之门外。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此以后,中国加大对空间站的研发力度,并陆续的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和二号空间实验站,而后续的项目正在有序展开中。与之相反,国际空间站却因为年久失修,即将寿终正寝。

图:国际空间站外观全景
其实,国际空间站最终的归宿并不会是成为一堆太空垃圾,而是最终坠落地球,回到出生地。那么为何我们经常会听到太空垃圾这个词呢?其实,包括国际空间站在内的飞行器的轨道高度并不高,一般在500-350公里之间,这是因为这一范围被称为"范阿伦区",在往高就会大量的太空辐射,而在这一高度,由于地球磁场的效果而将多数的太空辐射屏蔽掉。对于航天器的精密仪器而言,能尽量避免就避免。

图: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但是,这一高度有利也有弊,由于350公里左右仍然会有一定的空气,在航天器运行的过程中,其会与空气发生摩擦,将本身具有的势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热能而消失在宇宙间,因此,想要维持正常运行就必须要补充燃料。对于高轨道卫星而言,能量没有损耗,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也就解释了,半个世纪前的东方红一号仍然在轨运行,而区区二十年的空间站却将要坠落地球的问题。

图:航天飞机做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美国和俄罗斯曾利用大容量的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定期为其提供燃料,然而后来,伴随着美国最后一批航天飞机的退役,燃料问题日渐突出。但实际上,即使美俄两国解决了能源问题,它依旧没办法继续长时间为其服务。据了解,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伤痕累累,主要舱段已经严重老化,稳定陀螺仪也已经几乎失去了作用。更奇葩的是,不知道处于何种目的,有人居然故意在国际空间站搞破坏,令其舱体内看着满目疮痍,着实有一种树倒猢狲散的感觉。

图:国际空间站内部
其实,当年俄罗斯同美国合作参与国际空间站事务纯属无奈,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讲,刚刚独立,想要向太空方向发展,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而站在美国的角度想,恐怕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那么不情愿同俄罗斯共同分享技术经验和太空理论了,不过以美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想要完全独立的制造出整个空间站还是相当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美俄两个冤家走到了一起,而美国自然不想当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的中国共同分享这些。

图:中国未来的空间站想象图
美俄忙于国际空间站事务的这几年,中国同样没有停滞不前。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两个空间实验室,取得了空间站建设上的阶段性胜利,基本掌握了空间站制造和运行的相关技术。而根据相关专家的推测,国际空间站还能正常工作的时间最多为三年,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如果别的国家想要做相关空间试验,则不得不倚仗中国,因此,外媒甚至称:欧洲航天局的航天员已经开始着手学习相关的汉语,以备不时之需。不过,对于当年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某大国,或许中国方面还需要重新思量,当年的胯下之辱可不是说忘就能忘。如果真的如此,当事国或许就只能望天兴叹了吧!(利刃/YC)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