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发生后只能等死?这日本女人离爆心仅300米,最终幸存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视角
核弹,是人类目前掌握的威力最大的武器,而目前仅有美军在二战末期,曾经在对日战争中使用过原子弹。1945年8月6日早晨,美军B-29重型轰炸机“伊诺拉·盖伊”号,在广岛上空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在距离地面约600米的空中爆炸,方圆14平方公里内的6万栋建筑被摧毁,广岛全市30多万人口,当日死者就超过8.8万余人。
那么,面对这种毁天灭地的毁灭性武器,我们是眼睁睁的等死,还有什么可以自救的办法呢?

大致上来说原子弹的杀伤力主要靠闪光、冲击波和高温来体现。其中闪光是没办法避免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高达30万公里/秒。在广岛原子弹袭击中,就有很多直视原子弹爆炸的人,两只眼睛直接被烧成两个血窟窿。所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避开核弹爆炸时的强光,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方式。

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传播的速度明显慢于闪光,在爆心距离较近的地方虽然无法躲避,但是在较远的距离上,可以有几秒钟的时间寻找掩蔽物,特别是寻找比较厚重的、带有钢筋支撑的承重墙之类,具备较强的抗冲击波能力。在广岛原子弹袭击中,有一名叫高藏信子的女性幸存者,她当时距离原子弹爆心仅有300米远,但是由于她当时恰好躲在日本银行的钢筋混凝土主承重墙后面,因此幸运的躲过了冲击波的侵袭,成为距离爆心最近但却幸存的人。

核弹的第三种杀伤力是高温。当年的广岛原子弹虽然当量仅有1.5万吨TNT,但是依旧形成了最高达6000℃的高温,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即使是花岗岩也被融化,最后形成了特殊的熔融物质。暴露在空旷地带的人体,则直接被汽化,在其身边的断壁残垣上留下一个一个汽化后的人形影像。

由此可知,即使是在毁天灭的的核打击中,其实人类依然有一定的生存概率。例如,在遭遇核爆时,立即用毛毯或被子裹住自身,背向核爆卧倒,双手抱头,身体尽可能贴近地面,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躲避光辐射、热辐射和冲击波的打击。
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人类第一代原子弹当量仅为1.5-2万吨。在冷战时,美苏研制的热核武器,当量都远远大于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但是根据美苏核试验的记录来看,即使1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在其爆炸半径3公里范围内致死率基本上是100%,但是在3-7.5公里内,如果采用裹毯、卧倒等简单保护方式,则致死率就会将为50%。也就是说,只要有简单的防护,也有一半的概率可以活下去;而与之相反,如果完全不采用防护措施的话,即使在距离爆心11公里以外,依然有50%的致死率!

虽然核弹爆炸看起来惊心动魄,但是由于空气是可压缩,并有良好的弹性,所以,核爆之后,冲击波和热辐射的威力,随着距离的增加,基本上呈几何级数的递减。即使是大当量的核弹,也会因为距离的增加,其爆炸的杀伤则急剧减小。即使是一千万吨级当量的氢弹,其对人员的杀伤半径也仅有14.93千米。而且,只要有时间,哪怕只进行简单的防护,也能大大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

虽然核爆之下依然有生还的可能,但是我们最终的企盼,还是尽量不要使用这些灭世的武器。因为不管怎么说,毕竟整个人类的生存才是人类的最高利益,但是在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国家、存在民族、存在利益纷争。因此,我们还是要要握紧钢枪,首先保护好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只有自己不被欺负,才能谈所谓的“大道”。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