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凭借刺刀术亚洲横行,为何遇到美军却变成了送死?

军迷圈官微
文|兵器次元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日军以凶残著称,在武士道的影响下,他们不仅在使用枪炮时杀人如麻,还非常热衷于训练刺刀战术,即将步枪装上刺刀后与对手进行近身肉搏。而他们对此具体狂热到何种地步呢?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日本生产的刺刀总量高达680多万把,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参战国家,位居世界第一。与之相应,当时日本陆军的作战条例《步兵操典》中也明文写道:“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由此可见当时的日军不仅将刺刀战斗当成一种基本战术,甚至还将之视为“决定胜负”的最终手段。
而事实上,日军的刺刀战术的确给许多亚洲国家军队造成了巨大伤亡,这不仅是由于日军较于对手更加注重相关训练,而且在伙食方面的条件也远远超过当时资源匮乏的亚洲多国军队,因此日军在体格上也同样拥有压倒性优势,这些因素也就直接奠定了日军在刺刀战斗中的优势地位。但与亚洲战场截然不同,日军引以为傲的刺刀战术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美军时却经常不好使,不仅战果堪忧,甚至还屡次损兵折将却未伤及后者分毫,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非常明显,当时的美军在自动化单兵武器的普及率方面要远远超过日军,诸如“汤普生”和M3这类冲锋枪可以在短时间内射出大量子弹,对于企图近身拼刺的日军来说无疑于噩梦。相比之下,日军在单兵自动武器方面的配置要逊色许多,除了11式和96/99式轻机枪以及92式重机枪以外,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够称之为“自动化”的单兵武器,而与“汤普生”类似的百式冲锋枪不仅性能较为落后,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因此在近距离交火时日军往往处于绝对劣势的状态。
除此之外,当时美军士兵大多配备了M1“加兰德”步枪以及M1卡宾枪这种半自动武器,在火力上可以完全碾压日军配备的38式以及99式步枪之类的栓动武器,因此在远距离交火阶段就能打的日军人仰马翻,再加上近距离战斗阶段冲锋枪普及率高的优势,美军也就很少会给后者留下发挥刺刀战术的机会。

当然,火力上的绝对优势也并不代表完全不会陷入刺刀拼刺阶段——事实上,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倒也的确有过不少成功冲进肉搏距离的战例。但即使如此,面对人高马大的美军士兵,日军完全没有体格上的优势,何况真玩起命来被后者视为“懦夫”的美国大兵也丝毫不落下风。由此以日军视角看来,仅仅依靠训练上的优势来击败体格更为壮硕的对手本身就有着一定难度。
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是,美军为了应对日军的刺刀战术也同样加大了相关训练强度,并且还会给士兵配发霰弹枪和手枪等近战武器,以尽可能避免直接与日军进行刺刀拼刺的情况,毕竟能用枪弹解决的事情就没必要闹到一对一玩命的地步。如此一来,日军的刺刀战术面对美军时也就更加不好使了,以至于到最后几乎演变为“效忠天皇”的送死行为。
作者:007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