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捞英国军舰引热议,为何各国抢着打捞二战沉船?

军迷圈官微
文|军情解析

威尔士亲王号
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国在印度洋打捞“威尔士亲王”号战列巡洋舰的行动惊动了英国政府。英国方面宣称,中国公司的打捞行为“是对历史遗迹的破坏”,还称英国对此行为表示强烈抗议,似乎打捞一艘已经在海底“长眠”70多年的战舰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遭到猛烈攻击的威尔士亲王号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是英国海军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的主力战舰,曾参与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正面交锋。尽管被“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号命中多次,但它的战斗力始终没有瘫痪。随后,它还成了英美两国签订《大西洋宪章》的仪式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威尔士亲王号”奉命前往印度洋保护英属殖民地,但它的主炮甚至还没开上一炮就遭到了日军轰炸机的猛烈围攻。最终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威尔士亲王”最终被击沉,这也是英国海军在二战中最惨重的损失之一。

英国打捞的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钟
在战后,英国方面虽然确定了“威尔士亲王”号的沉没位置,还打捞了部分有纪念意义的残骸部件展出,但由于技术限制,始终没有将其其整舰打捞。在此后数十年,英国一直将这艘战舰的残骸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再打捞。

海上核试验
但随着人类在大气层内核试验的增加,大气层内背景核辐射明显增加。尽管对人类健康而言,这一增加几乎不值得一提,但却对人类冶炼的钢铁成分造成了影响。在许多辐射监测设备、医疗器械、空间实验设备的制造中,剔除环境核辐射影响的低背景钢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如今冶炼这类特殊钢材的难度、成本极大。收集二战及更早的铁制品(那时核试验还没有开始)回炉重造显然简单得多,也自然便宜得多。

海底沉船
中国公司打捞“威尔士亲王”号残骸的目的,显然就是为了获取大量的低背景钢。众所周知,即使考虑到战损和锈蚀问题,这艘战列舰仍遗留有上万吨低本钢,显然相当诱人。除了沉船,各类废旧铁轨、铁管也是“抢手货”。从昔日的“日常用品”变成今天的稀缺资源,恐怕是这些“文物”的建造者们意想不到的“成果”。
英国方面对中国公司的指责实则牵强附会,中国并未签署禁止打捞沉船的协定,而英国人也时常打捞他国沉船“寻宝”。此次指责,恐怕也是因为放不下昔日“海军列强”的虚荣罢了。
作者:端平入洛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